蘭州刻葫蘆 方寸納乾坤,|焦點快看
阮熙越的作品更愛意境與留白。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萍 王梓懿
“是傳承還是被遺忘?”
(資料圖)
“下一步該走向哪里?”
……
這是很多非遺面臨的困境,與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稱為“蘭州三寶”的蘭州刻葫蘆也不例外。近日,記者走訪蘭州阮氏雕刻葫蘆藝術第三代傳承人阮琳與第四代傳承人阮熙越,從她們的講述中,見證了這門技藝從傳統到逐漸成為當代年輕人喜歡的潮流單品背后的故事。
困境:老一輩的堅守
4月16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阮琳去了澳門。
此次之旅,阮琳是帶著“任務”去的——參加“甘肅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動甘肅非遺文創產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展銷活動,爭取讓特色鮮明的隴韻隴味文創產品吸睛澳門。
阮琳帶著“葫蘆娃”們在澳門參加“甘肅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動。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樣的“任務”對阮琳來說是家常便飯。她經常帶著“葫蘆娃”們到全國各地參加展銷活動,每次都樂此不疲。她說,“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刻葫蘆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葫蘆音近“福祿”,人們通常把它當作吉祥物,稱作“吉祥葫蘆”。蘭州雕刻葫蘆是一門獨一無二的民間技藝,主要用刀或者針在葫蘆表面進行精雕細琢,然后涂上松墨,在葫蘆上展示我國傳統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2006年被納入甘肅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顆葫蘆要從暗淡無光變為具有觀賞價值的工藝品,除了需要精湛的雕刻技術外,還很考驗雕刻人的文化素養,他們必須學習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從1936年開始,阮氏一家已經有四代人傳承著刻葫蘆這門技藝,憑借著題材廣泛、刻工精細等特點,讓“阮氏刻葫蘆”成為了蘭州刻葫蘆技藝中的一面金字招牌。
產品展示。
非遺生于民間,也失于民間。隨著時代的發展,很長一段時間里,帶著手作溫度的刻葫蘆,因為地域限制等種種原因,難以打開大眾市場。
“刻葫蘆花費時間長、耗費精力多。”阮琳說。
這是很多非遺面臨的普遍問題,也是阮琳的困境,尤其在2019年前后,她開始思考這門技藝是否有傳承的必要。那段時間,阮琳走了很多地方,去了很多學校,想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刻葫蘆這門技藝,但都收效甚微。她說,“沒有消費市場的非遺技藝和作品,就像是寫在雪地里的詩,最終都會慢慢消失。”
破局:年輕人的加入
打磨、雕刻、上色……黃河兩岸綠意盎然,位于蘭州市黃河邊的阮式刻葫蘆傳習所內,天花板上綴滿了各種各樣的刻葫蘆成品,透過一片秀美的屏風,阮熙越伏在案頭用刻針在葫蘆上作畫,簡單幾針便勾勒出了一個“福”字。
在她身邊,來自白銀市靖遠縣西關小學的幾名小學生正圍在她身邊,目不轉睛的看著阮熙越手里的動作,大家眼神里透露著好奇。
白銀市靖遠縣西關小學的學生圍觀阮熙越雕刻葫蘆。
對于阮熙越來說,這樣的“圍觀”已是常事。但這看似簡單的幾針,卻打破了母親阮琳的“瓶頸”期。
2009年,蘭州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并決定設立44個傳習所培養和帶動傳承人。阮氏刻葫蘆傳習所便是其中之一。
傳習所的設立,也成為了阮熙越回歸刻葫蘆的契機。她決定開始跟母親系統學習刻葫蘆這門技藝。
繪畫、書法、審美……“在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大學里積累的文化學識和素養、工作后增加的知識面,都讓我對刻葫蘆有著更深刻的理解。”阮熙越說,傳承好一門技藝需要時間的沉淀。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阮熙越一邊學習,一邊思考如何讓老手藝再開新花。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越來越重視,來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參觀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
“大眾喜歡什么樣的非遺產品?”“傳統文化如何才能走入年輕人的眼中?”……作為陳列館講解員,阮熙越會和游客交流溝通,詢問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想法,并記錄在冊,形成了一份調查報告。
“跟很多人溝通后,他們普遍認為非遺離生活很遙遠。”阮熙越說,“刻葫蘆這門技藝要想走入大眾生活,就要做到雅俗共賞,有煙火氣息。”
根據這一思路,2019年,阮熙越創作了作品《雕刻葫蘆·河西記憶》,斬獲第二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跟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選材不再是常規的頭小身大、有腰身的葫蘆形狀,而是更為小巧的雞蛋形葫蘆。之后,她通過精湛的雕刻技藝在12枚小葫蘆上用率真、奔放的線條及簡潔的色彩表現出了河西走廊的人文風情。比起母親阮琳的風格,更接地氣。
“年輕人想法很靈活,沒有被老一輩的思想觀念所束縛。”阮琳說,她看到了刻葫蘆這門技藝未來的希望,也明白了老手藝開新花就必須要有新鮮血液的加入。
阮式刻葫蘆傳習所一角。
傳承:在創新中發展
刻葫蘆是起源于民間的藝術,一筆一畫都是生活,這是非遺的魅力,也是一種束縛。
但這種束縛對于阮熙越來說,卻是創新刻葫蘆這門技藝的突破點,“刻在葫蘆上的圖案,不僅是高山流水,也應該適應當代人的生活和審美變化。”
阮熙越正在進行創作。
“傳統刻葫蘆藝術品雕刻技藝復雜且昂貴,不太符合當下年輕人的風格和標準。”發現這一點后,阮熙越開始跳出固有圈子,思考如何讓非遺技藝轉化為能被現代人喜愛,且具有經濟價值的文創產品。
這個過程對于她來說漫長且孤獨,但對于刻葫蘆這門技藝相當于“重生”。
近幾年,阮熙越在葫蘆的器型和題材上進行創新,已經相繼開發出了葫蘆茶葉罐、儲藏器、香囊,飾品手串、書簽等產品,在葫蘆上雕刻的圖案也不再拘泥于傳統,相比起老一輩人喜雕山水、名著、仕女,她會根據當下大火的時尚“IP”,以及傳統節日、節氣來創作作品。這樣,刻葫蘆成品在觀賞性的基礎上增加了實用性。
“創作靈感源于對生活和技藝的熱愛。”阮熙越說,要想做一件被大眾認可的作品,就要勤于思考、善于發現美、常磨練技藝。
今年3月份起,蘭州有了很多創意市集。阮熙越帶著新開發的產品去市集擺起了攤子,令她驚喜的是,注入時尚的設計元素后,刻葫蘆成為了年輕人喜愛的潮流單品。
“像葫蘆書簽、手串,剛擺出來就有人前來詢問購買。”阮熙越說,這證明她的創新理念是有效的,不僅讓技藝保持了最初的生命力,還不斷煥發著新生。
更讓阮熙越欣喜的是,以前,母親阮琳出去參展時都帶著傳統的十二生肖作品,現在,還會帶著她制作的書簽、手串等新產品“走出去”。她說,文創產品的開發創新不僅可以為非遺賦能,同時也能讓非遺更好地服務于當下生活,迎合更多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雕刻葫蘆是一種細活,一刀一針都很費工夫。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購買是最好的保護。
這是阮熙越常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也是她對非遺如何走上新路子的理解。但這也容易讓大眾產生疑問——非遺要傳承是否非要走上商業化道路。
對此,阮熙越和母親有共同的執著,她們認為,變也是一種傳承。“現在的刻葫蘆打破了以往單一、單調的創作方式,更具有煙火氣息,但技藝是不能忘記的根。”阮熙越說。
現在,在阮氏刻葫蘆傳習所里,母女兩人有很明確的分工——阮熙越繼續負責開發新產品,打破大眾對蘭州刻葫蘆的固有印象,母親阮琳負責高端傳統產品的創作。阮熙越說,“我們不能丟掉傳統刻葫蘆技藝,同時,讓技藝真正走進大眾生活。”
阮琳作品《蘭州黃河風情》。
編輯:馬少華責任編輯:孔令定
關鍵詞: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機票里面包含保險嗎?飛機保險有必要買嗎?
遼寧擴大緩繳社保費政策實施范圍 補繳期間免收滯納金
近十年財險業務快速發展 財產保險業風險保障水平不提升
排行
最近更新
- 蘭州刻葫蘆 方寸納乾坤,|焦點快看
- 不屬于社會經濟權利的是哪一些(下列不屬于社會經濟權利的一...
- 當前觀點:樂進的拼音怎么寫(樂進怎么讀)
-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包括(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世界觀點
- 傾城之戀讀后感100字(傾城之戀讀后感)
- 新資訊:電動雙面擦玻璃器(擦玻璃器雙面擦哪個牌子好)
- 賓語從句的先行詞是什么(先行詞是什么)
- 環球最資訊丨平樂特產有哪些值得買
- 四川缽缽雞調料哪個牌子的好吃
- 四川正宗的干竹筍怎么炒
- 頭條:四川達州特產有哪些可帶走
- 【夏收現場】 知識落“地”助豐收 耕地質量提升示范田...
- 旱堿麥成“名片”迎來豐收 鹽堿地特色農業開出“增收花” ...
- 昔日荒山變為幸福“金山” 桃園變成農民增收“致富園”_焦點訊息
- 全球微頭條丨新加坡羽毛球公開賽:陳雨菲晉級女單半決賽
- 2023年全國射擊錦標賽(步手槍項目)落幕 全球今亮點
- 第53屆亞太橋牌錦標賽開賽-世界熱門
- 【夏收現場】 知識落“地”助豐收 耕地質量提升示范田...
- 要聞速遞:旱堿麥成“名片”迎來豐收 鹽堿地特色農業開出“...
- 昔日荒山變為幸福“金山” 桃園變成農民增收“致富園”
- 環球熱推薦:新加坡羽毛球公開賽:陳雨菲晉級女單半決賽
- 2023年全國射擊錦標賽(步手槍項目)落幕_環球百事通
- 第53屆亞太橋牌錦標賽開賽
- 資訊推薦:掌握礦山資源多金屬業務齊頭并進 株冶集團2023年將...
- 天天觀焦點:完善母嬰市場布局 孩子王擬10.4億元收購樂友國...
- 【天天聚看點】中金湖北科投光谷REIT正式成立
- 全球快看點丨廣匯汽車與工行江西省分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 寧德時代回應合資企業廣汽時代清算注銷:該公司未開展實際業務
- 記者觀察:個人養老金賬戶如何養成“吸金體質”? 報道
- 當前快報:法律規定撫恤金是怎樣分配的?(撫恤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