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遠慮難解近憂,奶粉業挑戰進入“地獄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使得各行各業進入深度調整階段。奶粉行業的挑戰難度更是快進到“地獄級別”。
人口紅利消失、乳企間的兼并整合、細分品類的競爭等,均是空前激烈,一時間行業內風起云涌。
在激烈交戰的背后則是奶粉企業對現狀的思考以及對未來的探索,尋找到一條新航路至關重要。
“近憂”
隨著4月財報季接近尾聲,奶粉企業們也紛紛亮出2021年的成績單。
不同于前些年奶粉行業紅火時的“喜報滿天飛”,2021年的奶粉行業則是在“泥潭里跳遠”。
澳優作為奶粉行業新貴,憑借羊奶粉在奶粉市場殺出一條血路,在國內奶粉市場上的排名逐漸靠前。
可是在2021年,這家羊奶粉大戶的腳步卻有放緩。澳優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88.73億元,同比增長11.1%,澳優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10.40億元,僅同比增長3.6%。
一路快馬加鞭,以碾壓之勢坐上國內奶粉品牌頭把交椅的飛鶴,業績較以往相比略有暗淡。財報顯示,2021年飛鶴營收達227.8億元,同比增長22.5%,年內溢利69億元,較上年減少7%。
擁有奶粉、保健品、寵物食品業務的健合集團沒有因多元化而壯大,2021年的利潤較上年相比腰斬。
數據顯示,健合集團2021年營業收入115億元,同比增長3.2%,母公司持有人應占溢利5.08億元,上年則是11億元。
上述三家均認為利潤受到非主業影響。
飛鶴在公告中指出,剔除2020年收購原生態牧業的議價購買收益,年內溢利同比增長21.2%。
澳優稱,如撇除若干非經常性虧損及額外存貨撥備8110萬元(經扣除稅項)的不利影響,澳優權益持有人應占利潤將增加16.6%。
健合集團相關負責人在與記者溝通時強調,基于同類比較基準的經調整可比純利的下降,主要由于一些一次性因素影響。
盡管上述各家奶粉企業認為是非主業因素干擾到利潤的正常表現。可實際上,核心的奶粉業務的經營環境較往年相比更為困難。
有奶粉經銷商告訴記者,“從當前的環境來看,奶粉行業只會是更嚴峻。出生率下降導致使用者減少,奶粉銷售的罐數減少。當前奶粉零售價過高只是暫時的,對銷售額上影響不大,后期整體奶粉銷量和銷售額都會下滑。”
人口出生率下滑是奶粉行業在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無法回避的難題,同時行業又從快速增長期步入到存量競爭期,巨頭之間的廝殺將會愈發激烈,余波也將會波及到中小企業。
比如奶粉行業2021年進行的價格戰,大型企業主推高端化產品,零售價格起步高于其他中小企業,同時由于規模效應、產能、產業鏈上下游的配合,大型企業也會對成本進行管控,即便下調價格也有盈利空間,但是在價格戰時期中小企業本就有限的盈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退出市場成為時間問題。
“2021年嬰配粉在終端的實際成交價會比零售價低一些。”有奶粉品牌代理商向記者坦言,“某大型奶粉品牌原價300多元/罐,接近400元,但是實際成交價也就是比200元高一些,代理的外國奶粉品牌零售價也在300元左右,但是售價也只能在250元附近。”
人口紅利消散、陷入紅海競爭局面,行業環境對奶粉企業形成牽制,大型企業也無法獨善其身。2021年,飛鶴、澳優嬰幼兒配方奶粉銷售收入增速較上年均有放緩,健合集團嬰幼兒配方奶粉業務收入則是同比下降1.9%。
“奶粉企業利潤受到干擾的因素包括奶粉行業的價格戰導致產品原有價格下移,以及去年原材料成本上升,國際原料進口難度增大等。”另有奶粉從業人士告訴記者。
“遠慮”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在競爭激烈的奶粉行業,有近憂,更需謀遠慮。
在2018年火的一塌糊涂的奶粉行業,短短三年左右的時間,就已經進入到瓶頸期,急需“新鮮血液”。
乳業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國內外奶粉企業超過150家,配方更是超過1300個,疊加新一輪配方注冊配合新國標一同進行,以及人口紅利消失等環境因素,被淘汰的品牌會越來越多。
奶粉企業當如何破局?
經歷了陣痛期的外資奶粉品牌給出的答案是本土化運營。
3月,藍鯨產經記者從達能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達能與歐比佳達成戰略合作,投資并開發其本地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工廠和產品,交易預計于2022年第一季度完成。此前,達能已經在青島收購一家奶粉工廠。
菲仕蘭中國區總裁陳戈也曾向記者表示:“菲仕蘭中國會進行更多本土化的研發,產品線的拓展,和供應鏈本土化,本土化發展不排除收購或者合作可能性。同時,菲仕蘭中國會去孵化各種新業務。”
2月初,美素佳兒羊奶粉已經在跨境電商項目試水,菲仕蘭也將會引進奶酪產品。
被春華資本收購將滿一年的美贊臣中國也悄然出手。2月,主營羊奶粉的美可高特易主,公司名稱變更為美贊臣乳業(天津)有限公司,股東變為美贊臣嬰幼兒營養品技術(廣州)有限公司。美可高特創始人劉麗退出,美贊臣中國區總裁朱定平成為董事長、總經理。
乳業專家宋亮向記者表示,達能和美贊臣的布局意義相同,核心是獲得配方注冊資質,為引進海外產品做鋪墊。同時在國內獲得工廠,也可增加羊奶粉品類。
國產奶粉則是跳出奶粉的圈層。
飛鶴、健合集團等紛紛通過收購海外保健品品牌,向保健品領域延伸,但是收益并不明顯。
數據顯示,飛鶴營養補充品在2021年收益為2.70億元,同比下降13.4%。健合集團的益生菌補充品收入下降超30%,成人營養及護理用品僅同比增長8.8%。值得關注的是,在2019年、2020年,健合集團成人營養品收入均為下降。
保健品行業與奶粉行業貼近,都屬于健康產業,所以保健品行業成為奶粉企業多元化首要考慮的領域。但是保健品行業的C端、B端龍頭企業在2021年略顯疲態,甚至在今年一季度明顯下滑。
“保健品為非必需品,在消費群體可支配收入減少時,保健品行業會出現短期承壓的局面。”國內某大型保健品企業相關負責人向記者指出。
在宋亮看來,目前市面上保健品品類豐富,但是良莠不齊,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致使奶粉企業保健品的發展路徑并不理想。“需要發展專業營養品,這就需要科技的創新,專業營養品比如包括特醫配、食品化的保健品等,這種專業化的食品需要臨床驗證,有科技、醫學背書,針對特殊群體,以營養補充、預防干預等為目的。目前有很多保健品已經可以達到這種目的,但是很多消費者并不習慣食用保健品,沒有這種消費習慣,但是如果轉化成為食品,接受程度將會提高。”
國內某奶粉企業高管向記者表示,“早在幾年以前就已經預料到奶粉市場會進入瓶頸期。在現在的局勢下,具有產業鏈優勢、產能優勢的企業會突圍。嬰配粉以后是流量入口,也就是奶粉企業還是以奶粉為基本,在此基礎上跳出奶粉,通過奶粉引流,做其他母嬰產品,比如營養品、紙尿褲、兒童奶粉、成人奶粉,做整個母嬰的生態。”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和健康管理意識的增強,針對不同年齡結構和功能需求開發的配方奶粉,已成為新的市場增長點。尼爾森零研數據顯示,2021年成人奶粉市場規模較上年同期增長10%以上。
上述人士指出,“實際上,兒童、成人奶粉的受眾遠多于嬰配粉,隨著標準建立起來,像嬰配粉一樣有著嚴格的生產標準,兒童、成人奶粉會成為奶粉企業下一階段角逐的重點賽道。”
關鍵詞: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二季度五行業暫緩繳納養老保險費 含零售、民航等特困行業
深圳市重疾險參保人數逐年增加 七個醫保年度賠付14.4億元
一季度社保基金新進14只個股 養老金賬戶新進9只個股
排行
最近更新
- 謀遠慮難解近憂,奶粉業挑戰進入“地獄模式”
- 聯想控股2021年營收近4900億,董事長、CEO薪酬下降超七成
- 近十年首次!浦發銀行去年營收、凈利潤雙降
- 教培公司去年成績單虧損 早幼教公司新機會在哪
- 順豐控股:一季度凈利潤10.22億元,同比虧損9.89億
- 德信中國:將于5月15日或之前刊發2021年經審核年報
- 比亞迪“斷油”后續:一季度混合動力車型銷售占比達49%
- 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06億 已基本養成成熟的付費習慣
- 加速撕掉“仿制藥”標簽?華東醫藥靠“少女針”賺3億
- 面板“經”難念?京東方、TCL科技去年業績新高今年一季度承壓
- 理財產品開打節日牌 投資者如何避免“資金站崗”
- 股價坐過山車的以嶺藥業:去年營收超百億創新高 業績增速放緩
- 業績“變臉”!華誼兄弟四年巨虧64億,“中國迪士尼”夢終破碎
- 號稱擁有絕對“所有權”的NFT為何既能被盜又會侵權?
- 星期六又作妖?老板喊話員工買股票:虧了算我的
- 險資逃離地產股一年減持超14億股 不做股東做房東
- 蘋果2022年第二財季凈利250.1億美元同比增6%,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3.5%
- 利仁科技過會:發審委要求說明實控人2015年轉讓相關公司股權...
- 商務部:全力以赴保障生活必需品供應
- 資本“追逐”機械制造 經濟“趨實”勢頭凸顯
- 金融政策適時加力 重點領域迎紓困“及時雨”
- 多地稅務部門推出“組合拳”助企紓困
- 良品鋪子一季度實現營收29.42億元,門店突破3000家
- 可孚醫療上市即巔峰?近半委托生產或存質量隱患
- 凈利潤下滑關聯方占用資金 瑪格家居“風險較多”
- 圓心科技、思派健康同闖IPO 騰訊為何重倉醫藥創新銷售賽道
- 幺麻子藤椒油遭遇增長天花板 募投項目合理性存疑
- 亞馬遜第一季業績“全軍覆沒” 盤后股價大跌近10%
- 推特Q1財報:營收不及預期 或已進入私有化倒計時
- 一季度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營收增長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