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生存歷史要改寫了
尼阿底遺址位置
人類在“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生存歷史要改寫了。
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宣布,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距今4萬~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
這一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進到4萬年前,也書寫了世界范圍內史前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記錄。當天,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論文。
“挖穿萬年”
這一研究是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而成。
此次發現的尼阿底遺址,位于西藏那曲地區申扎縣雄梅鄉多繞村錯鄂湖畔,距拉薩市約300公里,海拔4600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高星高星說,這里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石制品分布密集、石器技術特色鮮明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他告訴記者,經過地層分析和光釋光與碳14測年,先民在該遺址活動的時間為4萬~3萬年前,“這是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生存證據,對研究早期人群進駐、適應高原的時間、過程與方式,探討高原人類族群的形成過程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材料與信息”。
此外,該遺址出土豐富的以石葉技術生產的石制品,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顯示與我國北方和西伯利亞地區密切的文化聯系,對研究早期現代人群遷徙、融合與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對此評價道,這項成果對于探索早期現代人群挑戰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遷徙、適應過程,對于研究西藏地區人群的來源與族群的形成,對于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推動西藏地區文物、文化資源的發掘、利用和傳承,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價值與社會意義。
該論文的3位國際審稿專家則分別認為,“尼阿底的發現圓滿地解決了遺傳學和考古學對人類最早涉足青藏高原時間的不同認知問題”;“作為青藏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高和最早的考古遺址,尼阿底遺址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對人類適應生存能力的了解”;“文章所報道的材料是全新的、令人興奮的,會引起《科學》期刊的讀者和研究現代人起源、擴散與高海拔適應的科研人員極大的興趣。此項成果會對了解人類在高原上生存的時間和動因產生重大影響。”
“霧里看花”
青藏高原一直是考古學家青睞的對象。高星告訴記者,青藏高原隆升對東亞季風氣候的形成,環境變化對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影響,都是重大研究課題。此外,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生態條件——高海拔與極端氣候:缺氧、低溫、資源匱乏、生態脆弱、可達性差,對人類的生存帶來很大挑戰,這些為研究人類對高原和極端環境的適應能力與方式,提供重要的資料、信息和實驗、科考基地。
高星列舉了若干個圍繞于此的核心問題:早期人類于何時、在何動力與環境下進占高海拔地區,先民如何在生理上逐漸適應高原氣候,遺傳變異與技術、文化因素在征服高原、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的過程中各自起到怎樣的作用,史前人群來自哪里,對高原人類族群的形成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在破解這些問題的征途中,科學界一段時間以來遭遇了“霧里看花”的瓶頸:要么是“考古材料全部采自地表,缺乏可靠的地層依據,年代難以確定”,要么是“基本是曠野遺址,沒有明確的洞穴遺址”,要么是“全部為石制品,沒有明確的伴生動植物化石,沒有其他可信的遺跡現象”,等等,人類始終未能“找到”有力的證據。
高星告訴記者,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重,人類活動的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完整地保存下來。此前,在青藏高原邊緣、海拔3000米~3500米的青海地區,科研人員曾發現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但在西藏只有地表采集的石制品,未能發現有地層依據、年代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零星的報道因為地層和測年數據的不確定性而不被學術界認可。
“攻堅克難”
直到這次成果顯現,科學界才迎來令人振奮的消息。11月30日,高星從3個方面具體闡述了該成果的意義。
其一,尼阿底遺址保留目前青藏高原最早的人類生存證據。
高星說,古人類最早何時擴散到高原腹地一直為學界和大眾所關注。近年來考古學、分子生物學、古環境學等不同學科對早期人群進駐、適應高原的時間與過程,以及藏族人群的來源和形成過程作出推導并提出多種假說,但均有待證實。作為“地球第三極”,廣袤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資源稀缺,環境惡劣,對人類生存構成嚴峻的挑戰。此次發現表明至少4萬~3萬年前先民就進入西藏高海拔地區活動,為上述問題的破譯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其二,尼阿底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史前人類在高海拔地區生活的最高記錄。
高星說,晚更新世是現代人演化的關鍵時期,人類的技術和認知能力快速發展,適應環境能力增強,擴散到世界大多區域,但環境極端惡劣的高原依然人跡罕至。從全球范圍看,此前人類活動的最高遺跡發現于安第斯高原的Cuncaicha巖廈遺址,海拔4480米,年代為約1.2萬年前。尼阿底遺址的發現書寫了人類挑戰與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新紀錄。
其三,尼阿底遺址對研究古人群遷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高星說,該遺址出土以石葉為技術特征的文化遺存。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制作技術,具有預制石核-定向剝片-系統加工等固定的操作鏈流程,其產品規范、精致、鋒利,代表人類石器技術和認知能力的一座高峰,為征服高原等極端環境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裝備。該技術體系被認為是早期現代人的文化標識,主要流行于非洲、歐洲、西亞和西伯利亞等地區,在中國北方的少量遺址亦有所發現。尼阿底遺址的材料為揭示不同地區人群的遷徙、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
這一成果來之不易,自2011年以來,高星研究員、張曉凌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曾8次登上青藏高原。
高星透露,該項研究的最大挑戰是年代測定,由于沒有發現動物化石和木炭等便于測年的樣品,課題組在埋藏遺物的地層中系統提取了石英砂開展光釋光測年,經過3年的多次取樣、現場信號檢測測量、多個實驗室對比測試和分析校對獲得三組相互支持、可信的年代數據,最終將古人類生存的年代測定為4萬~3萬年前。
關鍵詞: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排行
最近更新
- 榕樹貸款以科技創新為本 助力金融數字化轉型提速
- 深度回顧2021:創新+品質,歐恩貝打造消費者信賴國產奶粉品牌
- 瑞豐農商行去年營收增長10.5% 不良貸款率為1.25%
- 交通銀行增資交銀投資獲監管批復 注冊資本變更為150億元
- 回顧8年的堅定和創新——木婉清集團的前世今生
- 開蓋即飲零添加,木婉清能量飲產品新升級
- 減脂也想吃零食怎么辦?看完木婉清健康餐桌計劃,讓你放心吃!
- ?天虹股份被深交所五連問,股價收“三連板”后大跌
- 誰是下一個九安醫療?“新冠概念”股市造富,偽概念股被爆炒成妖
- 長春高新股價進入下行通道 4個交易日里市值蒸發330億元
- 沒了薇婭競爭,李佳琦更貴了!全網最低價不復存在
- 羅永浩預告年后回歸科技界,耗資6個億的“真還傳”要殺青了?
- 支撐高質量發展 21年北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9%
- 地方經濟年報陸續出爐 地方穩增長舉措蓄勢待發
- 工信部:針對中小企業發展再出紓困幫扶政策
- 流通領域首個五年規劃出爐 加快資源要素流動
- ?明明原價能買票,為何還要購買平臺VIP
- 順鑫農業預計2021年度凈利潤同比下降80.95%-73.81%
- 京東科技境外首次公開發行股份申請已獲證監會接收材料 消息...
- 時隔一月 央行開展14天逆回購操作1500億元
- IBM第四季度凈利大漲72% 股價盤后一度飆升7%
- 連虧三年的唐德影視扭虧 去年凈利預計1800萬-2700萬元
- 強監管下,芒果超媒致力轉型能否延續高增長?
- 春節因素提振餐飲旅游板塊 預制菜和冰雪游成新風口
- 保利、招商等合營子公司東莞招商啟越房地產因虛假材料取得商...
- 海關嚴防境外疫情輸入
- 滑雪如何規避風險?這份安全須知一定得告訴孩子
- 年貨寄鄉愁 金龍魚品牌限定芝麻香油為春節增香添味
- 恢復經營、擴銷增效 王府井預計去年凈利潤增加13.99億元
- 青青稞酒預計去年凈利潤5000萬元–7000萬元 核心區域業務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