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創新土壤 促冒尖成長
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長足發展,但在醫學基礎研究領域,原創基礎研究的產出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基于此,我國一些醫學院校專門設置了基礎醫學、藥學、中藥學等醫學基礎學科專業,通過實施科研育人計劃、培養交叉學科人才等,探索符合醫學基礎學科特點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
醫學的基礎研究,既是疾病診斷和預防手段發展的基石,也是研發創新藥物和疫苗等治療手段的基礎和方向。近年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長足發展,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做出重要貢獻。但醫學基礎研究領域依然缺乏一批在“無人區”探險的人才,原創基礎研究的產出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相較于臨床醫學,愿意選擇醫學基礎相關專業的優秀學生依然有限,畢業于臨床醫學而選擇基礎醫學研究和教學的更是鳳毛麟角。基于此,我國一些醫學院校專門設置了基礎醫學、藥學、中藥學等醫學基礎學科專業,部分高校被納入教育部實施的“拔尖計劃”。
如何探索出符合醫學基礎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技”“道”并重、“專”“全”并行的醫學教育格局是否形成?
要有“試錯”的精神和“容錯”的環境
入學后的第一個月,華中科技大學2020級基礎醫學強基班學生陳怡清就跟隨導師進入實驗室,了解課題研究方向與進展。“目前我已在3個實驗室進行輪轉,初步確立了今后的科研重點——免疫腫瘤。”陳怡清說。
在基礎醫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華中科技大學實施“三早進”科研育人計劃: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進課題組。同時,通過本科階段實驗室輪轉、多次“雙向互選”導師等方式,為學生定制個性化培養方案。
“學生越早進入實驗室,越多了解醫學前沿領域,越能更好地將自身興趣與研究方向相匹配,從而獲得持久的研究動力。”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建國介紹,在這樣的科研訓練體系下,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大膽質疑、勇于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都顯著增強。
在基礎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給予他們充分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從解題轉向發現和提出問題,從模仿轉向創新,提供優質土壤,促進更多優秀學生“冒尖成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過程,需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寬容的心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靜寰表示,在人才培養中,拔尖人才需要有“試錯”的精神和能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環境也需要有“容錯”和調整的制度。
“切實落實導師的‘大先生’作用,準確定位導師制在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關乎著學生怎樣處理課程學習和導師日常指導之間的關系。”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有關負責人表示,一些學生對自我成長的理解過于狹隘,一味追求課程的分數,不愿意在課程學習之外多花時間。該負責人建議,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教育者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和人才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更新教育理念,重構人才評價標準,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實施中的相關細則,進而建立良好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醫科與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隨著轉化醫學、精準醫學的蓬勃發展,醫療人工智能、醫療工程技術等具有明顯學科交叉特征的新興醫學相關學科逐漸涌現,成為健康領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動力。如何培養具備交叉學科背景的拔尖創新人才?
“智能醫學看重的是以醫院信息化為媒介,對其所帶來的海量醫學數據進行有效利用。一方面,通過大數據的智能分析和決策,為患者帶來個性化精準醫療;另一方面,通過對海量病例樣本的數據挖掘,揭示相關疾病發生、發展及診療的規律,從而給基礎醫學的發展帶來新思路。”天津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萬亮介紹。
“我們的專業課程很有特色,其中數理基礎、醫學基礎和智能技術相關的課程各占1/3。學院開設了不同難度級別、中英文兩種版本的課程,鼓勵我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未來的專業選擇自主選課。”天津大學2018級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學生趙鴻波說,這幾年的學習堅定了自己的初心: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現象的本質及規律。
能否在交叉學科領域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占領未來學科的前沿。在基礎醫學領域,不少學校展開探索:復旦大學開設交叉融合課程,加強醫工、醫理、醫文交叉融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融合,為卓越醫學人才成長夯實基礎、拓寬視野;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專業強基班,強化數理基礎,注重人工智能等多學科融合,為解決感染性疾病、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診治的核心技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新興學科研究一直是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鏈條的重要環節,許多生命科學基礎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的進展,都應及時有效地轉化到臨床應用中去。”萬亮表示,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同時接受系統的交叉學科訓練,培養兼具深厚數理基礎、完備醫學背景、扎實工程技能等復合知識的拔尖創新人才,這其中面臨很多體制機制的問題,比如跨校的聯合培養、跨學科門類的聯合學位授予、非臨床專業的長學制本研貫通方案設置、畢業生的職業發展路徑規劃、國際合作等。這需要我們不斷努力,也需要政策環境的支持,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優化結構布局,在選拔、培養、評價、使用、保障等方面進行體系化、鏈條式設計。
中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周建華建議,組建跨學科的研究生導師團,進行多導師聯合指導,促進不同學科知識體系碰撞、融合與創新,夯實學生多學科基礎知識,創新跨領域研究方法,培養學生源頭創新能力。
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
北京大學在全國基礎醫學專業中首創“八年一貫、本博融通”的培養模式。“我們制定實施本學科的拔尖學生培養方案,每一年級設置博雅學堂班。”該校基礎醫學院副院長王韻說。
每級博雅學堂班約30人,絕大部分由“強基計劃”招生來的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組成。2019年試點以來,學堂班依托北大未名基礎醫學基地,設立專家指導組,包括首席顧問教授、校內指導教授、校外指導教授3人,均為國內外知名院士學者。“作為教學副院長,我與學業導師、教學學工人員及各年級博雅學堂班學生代表組成工作組,師生共同努力探索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模式。”王韻說。
拔尖學生需要怎樣的拔尖課程?學堂班挑選學院中青年學術骨干參與小組討論課,引導學生梳理某一領域發展脈絡、創新角度、前沿問題。在2020級學生許依諾看來,博雅學堂班開設的專業課程《基礎醫學前沿拓展》很有幫助:“大家通過自學講義和文獻、小組討論、文獻展示,培養自主學習、學術交流和科研思維等能力,課程很受歡迎。課程有3個特點,一是早,讓大家早接觸科研;二是前,專題都是基礎醫學前沿話題;三是高,國際化視野,都是高難度的醫學難題。同學們提出了越來越多老師們無法回答、文獻里沒有答案的問題,這就是科研的啟蒙。”
種子不好,豐收難保。要培養出優秀的基礎醫學人才,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教育公平的理念,博雅學堂班還對未投放“強基計劃”錄取名額省份的考生有限錄取。避免唯分數論,在每學年動態遴選中,對高績點學生僅進行形式審核,降低學生負擔。同時,允許績點稍低的考生進行個人陳述,為“偏才”“怪才”保留成長空間。
當前,新醫科建設正在深入實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新醫科建設,要著力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體現“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內涵,對現有基礎醫學等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建設一批新的醫學相關專業,同時要強力推進醫科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學者李鳳林建議,創新人才培養的管理模式,強化學科基礎性。進一步完善醫學教育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促進醫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醫療教育衛生體制的融合,不斷開發創新型醫學科研實踐基地,建立醫學仿真模擬實訓實驗室,強化醫學基礎性研究,強化醫學教育教學的整體性、系統性、前沿性。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五大上市險企披露前兩月保費 四家險企同比均增長
天津嚴打社保“代繳”“掛靠” 嚴重的將影響個人征信
分紅險投訴多發 直指夸大收益、退保面臨損失巨大等問題
排行
最近更新
- 培創新土壤 促冒尖成長
- 問道九五之尊地道醇香,硬核實力占據市場
- 鴻銘智能IPO:實控人12位親屬在公司任職或曾任職 第一大客戶...
- 嘉華國際2021年營業額同比增長38% 毛利率同比下降16.79個百分點
- CoinMetrics:以太坊在SEC文件中的提及率創歷史新高
- 上海證大:因投資物業虧損等預計2021年度虧損增加約57%
- 一個月豪擲637億!光伏龍頭快馬加鞭布局,鎖定20.36萬噸硅料
- 強化質量責任、簡化申報程序……經營醫療器械有這些新變化
- 醫療器械生產新規5月1日起施行:加強風險控制和對違法行為懲戒
- 東莞全力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 點對點指導企業有序生產
- 深圳: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助力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
- 互聯網保險投訴增幅較快 行業治理原則、規則亟待明晰
- 市井婆豆沙牛乳產品迭代升級 減脂期也能GET的健康奶茶
- 寧德九展發展油茶產業的必由之路
- 創建一站式暖心服務 mamain移動母嬰室助力母嬰群體
- 收取餐位費已成餐飲行業“慣例” 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 山東高校師生:筑牢校園防線 共畫抗疫最大同心圓
- 多地出臺育兒補貼政策,鼓勵生娃多措并舉
- 山東構建精準預報體系 提升極端天氣精準預報能力
- 山東部署清明節祭掃工作 較大規模公墓等實行預約
- 山東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 9市均實現社會面動態清零
- 10斤白酒放多少鎖陽蓯蓉枸杞
- 房山區:居家隔離不用愁 家醫把藥送上樓
- 廣外醫院助春季鼻炎患者解決困擾
- 房山醫院助產士團隊守護母嬰“助”一“生”平安
- 外媒看江西丨我洗手 我健康
- 暖在海口!因為他們,患有精神疾病的特困人員得到專業救治
- 白俄羅斯計劃至2030年將乳制品產量提高到1050萬噸
- 越南希望成為賽拉利昂的長期大米供應伙伴
- 寧夏多措并舉保障春耕有序進行 春小麥計劃種植面積6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