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BMI定義肥胖過時了?《柳葉刀》子刊發布報告提出肥胖新標準
你胖嗎?一份最新報告或許會改變你現在的答案。
1月15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發布重大報告。該報告由全球75個醫療組織支持,參與撰寫的56位國際專家向全球呼吁:擺脫僅依賴身體質量指數(BMI)的方法,重新定義何時將肥胖視為一種疾病。
該報告突破固有認知,提出判斷肥胖是否為疾病不能只依賴傳統的BMI計算,還需在測量體脂、腰圍等指標的基礎上,評估個體的客觀疾病體征與癥狀。“這是一種新穎且精細的肥胖診斷方法,也是報告的最大亮點。”上述報告撰寫者之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安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傳統定義不清
“臨床肥胖”概念應運而生
眾所周知,肥胖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據估計,目前全球有超10億人處于肥胖狀態。《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8年我國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34.3%和16.4%,與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長;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并呈逐年遞增趨勢。
近年來,“肥胖”“減肥”等話題的熱度居高不下。生酮飲食和地中海飲食成為流行的減肥方式,明星減重的新聞引發熱議,肥胖癥新藥物的研發備受關注……與肥胖相關的各類話題總是能吸引公眾的目光。
潘安說,公眾的討論很熱烈,但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且基礎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定義肥胖。
當前,BMI是定義肥胖的核心指標,甚至是有些國家和地區的唯一指標。BMI的計算方式是: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BMI達到24且低于28為超重,達到或超過28為肥胖。
“僅靠BMI診斷肥胖可能存在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告訴記者,有些人雖然體脂很高,但可能無法通過BMI判斷,導致其肥胖問題被忽視;還有些人的器官功能沒有受損,且身體功能正常,但BMI高,反而容易被誤診為患病。
紀立農還表示,如果不存在因肥胖引起的身體功能異?;蚱鞴俟δ苁軗p,肥胖就不能被視為疾病。
在我國,肥胖尚未被納入疾病范疇,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在于,當前對肥胖的定義并不符合疾病的定義標準,這也導致將肥胖治療納入醫療體系甚至醫保體系,都無從談起。
“對肥胖概念界定不清將帶來多方面問題。從公眾層面來講,可能導致個體對肥胖認知不準,出現肥胖污名化現象等;從醫療系統層面來講,將影響對肥胖的科學分類和針對性治療;從社會層面來講,可能會影響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潘安說。
那么,要重新定義肥胖嗎?潘安說:“肥胖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且與BMI深度綁定。重新定義肥胖將挑戰固有認知,是一件耗時耗力的工作。所以,我們發明了一個新概念,它就是‘臨床肥胖’。”
全新標準出爐
為患者提供更精細的診斷
為了明確“臨床肥胖”的概念和診斷標準,2023年,全球56名專家組成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臨床肥胖癥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確定肥胖在何種情況下可被視為臨床疾病。
這些來自內分泌學、內科、外科、生物學、營養學和公共衛生等醫療領域的專家一致認為,對“臨床肥胖”的診斷,除了要看體脂率,還要評估一些醫學指標。
哪些指標與“臨床肥胖”有關呢?委員會專家針對備選指標逐一討論、反復研究,然后投票表決。最終,投票率超過90%的指標被納入“臨床肥胖”的診斷標準。
經過審核,委員會為成年人制定了“臨床肥胖”的18項診斷標準,為兒童和青少年制定13項特定診斷標準。其中包括:由肥胖對肺部的影響引起的呼吸困難;肥胖導致的心力衰竭;由于體脂過多影響關節,從而導致膝關節或髖關節疼痛,以及關節僵硬和活動范圍受限;兒童和青少年因骨骼和關節的某些改變而導致運動受限;其他器官/系統功能障礙引起的癥狀和體征等。
“臨床肥胖”也有了明確定義——因體脂過多直接導致器官功能減退的客觀體征和/或癥狀,或進行標準日常活動(如洗澡、穿衣、進食和自主排便)的能力顯著下降的一種肥胖狀態。“被診斷為‘臨床肥胖’的患者應被視為患有持續性慢性疾病,并接受適當的管理和治療。”潘安說。
此外,委員會還提出了“亞臨床肥胖”,相當于“臨床肥胖”的前期狀態。潘安介紹,“亞臨床肥胖”是器官功能正常情況下的一種肥胖狀態。“亞臨床肥胖”的個體雖然沒有持續性疾病,但未來發展為“臨床肥胖”和其他慢性病的風險可能增加,包括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某些類型的癌癥和精神疾病等。
“臨床肥胖”概念的提出具有多方面意義。“首先是疑似‘臨床肥胖’的個體會得到更加精確的診斷,進而獲得個體化治療方案,防止器官和機體功能進一步受損。其次是有助于推動‘臨床肥胖’納入疾病類型,有利于患者得到專業治療和更多的社會支持,比如醫療保險和公益資助,從而減輕患者長期治療的經濟負擔。‘臨床肥胖’是慢性病,與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一樣需要終身治療。最后,提出此標準有利于推動完善相關臨床診療路徑,重塑醫療體系。”紀立農說。
委員會專家、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授路易絲·鮑爾說,基于科學診斷的細化治療方法將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預防、管理和治療策略,有助于減少過度診斷和不必要的治療。
建立科學認知
破除對肥胖的污名化
有趣的是,如果用“臨床肥胖”的標準重新審視肥胖,全球肥胖人群將減少。潘安告訴記者,據美國一機構測算,如果以“臨床肥胖”的標準為診斷依據,美國需要臨床管理的肥胖人群或將減少約30%。
“新的診斷指標將幫助醫生精準識別出因肥胖引發疾病的患者,讓醫療資源有的放矢。”紀立農說。
此外,委員會的報告還討論了一個社會性的話題——對體重和肥胖污名化的現象。“公眾并不會嘲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慢性病的患者,還會表達同情并給予社會支持。而對于肥胖,有些人不認為是一種疾病,甚至從個人審美角度惡意評判。”潘安說。
紀立農強調,病恥感與社會認知有關。“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對肥胖的偏見。而這份報告詳細討論了臨床肥胖的成因,包括基因、生理性因素和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等,能夠幫助公眾全面地理解肥胖,理性看待體重過高者。”
美國肥胖行動聯盟成員、患者倡導者喬·納德格洛夫斯基說:“研究表明,人們對肥胖常見的談論方式加劇了體重污名化現象,使肥胖預防、管理和治療更加困難。報告提出的新方法有助于消除誤解并減少污名化。我們還呼吁加強對醫療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培訓,以解決這一問題。”
對于被體重或肥胖困擾的人群,潘安建議大家:“不要沉迷于體重數字,建議去正規醫療機構接受‘臨床肥胖’評估。”
紀立農強調,如果存在“臨床肥胖”,應及時就醫;如果處于“亞臨床肥胖”狀態,要盡快調整生活方式,防止其發展為“臨床肥胖”狀態。
“我們也將不斷完善報告,尋找適用于不同國家、不同人群范圍的本土化證據。”潘安說。未來,專家將繼續推動“臨床肥胖”的診斷標準成為臨床指南和行業標準。“我們將努力推動‘臨床肥胖’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和醫保,使更多人獲益。”潘安說,很多人已加入這項工作,這份報告或許是臨門一腳。(科技日報)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布
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交流合作
(鄉村行·看振興)山西柳林依托“數商興農”打造鄉村e鎮 電商交易9個月達3.5億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用BMI定義肥胖過時了?《柳葉刀》子刊發布報告提出肥胖新標準
- 春節臨近 你的家鄉舉辦哪些活動?一起來尋找年味兒
- 來!逛逛中國影視超市
- 卸載重裝、反向差評……“大數據殺熟”能被用戶“馴化”嗎?
- 佳節將至餐飲頻繁 如何避免“每逢佳節胖三斤”
- 當老齡化遇上數字化——如何讓銀發族安心“觸網”
- 數織科技攜手SEWGIT&金考拉,共赴時尚科技盛宴
- 雪地撒歡兒 這些應急技巧要掌握
- “兩新”政策激發內需新動能
- 能產能運還能儲 看塔里木油田“氣”場全開積蓄“溫暖力量”
- 中國春節文化走進中柬友好扶貧示范村
- 30余位臺灣青少年赴云南以舞會友
- 中國—東盟攜手打造數字產業新生態
- 明起買手機、平板電腦等有補貼!怎么買最劃算?
- “非遺+”添“彩”年貨市場 “花”樣十足迎新春
- “農創客”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
- 準確把握發展形勢 助力經濟“開門紅”
- 新春走基層|多國留學生沉浸式感受中國年味
- 5.5億、6.7億,攀升!快遞加“數”跑為假日經濟添動力
- 各地新春市集年味正濃 節前消費市場“熱氣騰騰”
- 浙江溫州:最美思政課 別樣“追光”人
- 讓文化遺產更有精氣神地“火”起來
- 海南過年愛吃雞 文昌雞“出圈”海外
- 臺商“背靠”浙江義烏“望世界”:產業鏈是發展底氣
- 僑鄉溫州“家鄉味”制作忙
- 重慶打造文化旅游強市 提升過境免簽等便利化水平
- 駝峰場上的“提鉤快手”
- 江西加強重點領域立法 “小切口”“小快靈”破解深層次問題
- 一桌年豬宴,品出浙江和美鄉村“新”年味
- 廣東舉辦非遺集市活動 市民“打卡”體驗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