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
隨著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我們正站在科技與出版傳媒深度融合的新起點。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提出了明確要求。出版業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成為中國出版傳媒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命題。
民進是唯一以出版傳媒為主界別的民主黨派,以推動出版傳媒事業發展為己任。民進中央主辦的開明出版傳媒論壇,2024年起更名為開明出版傳媒上海論壇,秉承“開來而既往,明道不計功”的開明精神,成為民進為出版傳媒事業集智聚力、建言獻策的重要平臺。
8月16日,由民進中央主辦,民進中央出版和傳媒委員會、民進上海市委會承辦的2024開明出版傳媒上海論壇在滬召開,論壇以“人工智能與未來出版”為主題,重點研討人工智能視角下出版融合發展、人工智能時代的知識生產與傳播、人工智能時代的版權保護等。
論壇現場。 范宇斌 攝
知識生態系統加速變革,未來出版向知識服務轉型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深度重塑著整個世界。作為知識生產和傳播的重要載體,出版業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
“人工智能不僅改變了創造、組織和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知識生態系統的構建,重構知識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整個過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李巖說。
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正在顛覆出版業傳統的內容生產與創作模式;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算法正在重塑出版業組織和檢索信息的方式;個性化推薦系統則改變了讀者獲取知識的途徑……
2024年5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了由9歲小學生許萌萌和人工智能聯手打造的科普小說《AI少年——火星生存大挑戰》??梢娙斯ぶ悄茯寗酉拢霭娼巧谥厮?。
“除了角色重塑,產品重塑、流程重塑和邊界重塑也在影響著出版生態。”北京印刷學院副院長陳丹表示,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出版業需保持敏銳的洞察力與開放的心態,積極擁抱變革,不斷探索創新路徑,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與生態環境。
“出版是規制化的知識生產與傳播,出版邊界的重構,將加速向‘真正’的知識服務轉型。”民進中央出版和傳媒委員會委員、同方知網數字出版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宏偉表示,未來,“出版+人工智能”大有可為。
在中圖科信數智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許若華看來,人工智能與大模型的發展給出版業來重大挑戰,但同時也是向知識服務新范式轉型的重大機遇。出版業要發揮自身優勢,構建“內容即服務”商業模式;要擁抱技術迭代革新,打好數據基礎,構建內容生產工作流,構建自有資源知識服務體系等。
出版業積極應變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
如何在效率與質量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智能推薦中保持知識的多樣性和人文關懷?數字化、智能化正深刻改變知識生態,在擁抱新技術帶來機遇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挑戰。
“傳統的線性、封閉的知識生產模式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開放、互動、快速迭代的知識生產方式。”李巖說,知識的傳播通過多媒體、多平臺、多終端,實現即時分享和廣泛傳播,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過載、知識碎片化等新挑戰。
“出版業不僅是知識的傳承者與守門人,更是知識的變革者與塑造者,肩負著選擇、加工、組織和傳播優質知識的重任,在海量信息中為讀者提供有價值、有深度的內容。”李巖認為,在人工智能時代,出版業的角色不僅沒有弱化,反而變得更加重要。
中信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煒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讓內容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對于知識的邊界和秩序的沖擊也十分明顯。“作為專業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我們應該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和風險有清晰的認知。”
陳煒表示,針對算法黑箱帶來的“AI幻覺”,可通過出版來傳遞權威的知識產品,對抗“AI幻覺”,實現人工智能的有效治理;針對算法依賴導致的“信息繭房”,出版可生產更加多元化、高質量的內容,為用戶提供突破性的知識;針對信息爆炸背后的“知識泡沫”,出版可提供高質量的知識內容,陪伴讀者跨越周期,共同抵抗“知識泡沫”。
談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海量未審核的內容數據,造成與真實有效數據之間的巨大隔閡,成為新時代的“數據孤島”,許若華認為,傳統出版行業與出版流程將發揮更大作用,經過流程審核的高質量數據將成為橋梁。
論壇現場?!》队畋?攝
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是“作品”嗎?
當下,智能創作日益普及,如何界定版權歸屬、保護原創作者權益等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版權協會理事長閻曉宏認為,“雖然以現行著作權法衡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不構成作品,但從發展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在出版業的應用實踐已遠遠走在前面,立法修法需要考慮這個問題。”
“應該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創作作品的工具來看待,通過人工智能賦能,未來出版不僅會提升作品創作質量和效能,還將改變作品創作的格局,改變創作和傳播的界限。”閻曉宏說。
在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中國版權協會副理事長王遷看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形成的內容不能成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他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到底是不是作品,首先要進行“創作”與“創作工具”的認定,因為作品都是人創作出來的,沒有創作行為就不可能有著作權法承認和保護的作品。
大語言模型的快速迭代還造成了一個困境:讀者對于是人類作品,還是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品的分辨能力越來越低。“未來,人類作品的影響力或加速式微,學術出版需要正面應對人工智能對學術生產和傳播帶來的影響。”上海市法學會黨組副書記、專職副會長施偉東說。
施偉東認為,人工智能對作者利益的影響大于對作品利益的影響,學術生產和學術傳播對作者利益的貢獻需要重新審視。他還建議,要完善著作權法對未來出版的版權保護。“未來著作權制度應圍繞作者來設計,保護作者對其獨特的表達方式而享有的權利,而不再以作品作為權利的媒介和載體。”
邁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出版,仍需堅持高價值內容生產
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類在出版物數字化轉型中探索生產的各類型數字出版物被統稱為“數字搖籃本”,代表著出版業從印刷時代向數字時代過渡的歷史階段。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文化遺產智能計算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主任王曉光提出,邁向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出版,要超越“數字搖籃本”。
如何超越“數字搖籃本”?在王曉光看來,要持續保持高質量內容生產的歷史傳統,整體提升高質量內容一次生產效率,方便實現內容的活化與衍生生產,提升數字出版物的交互與認知效能,解決數字出版物長期保存難題。
“人工智能時代為出版業超越‘數字搖籃本’提供了機會。”王曉光表示,新型數字出版物要堅持以便利“人”的閱讀、理解和學習為核心,堅持以人為內容生產主體,以預防人工智能系統崩潰。此外,編輯專業主義也將反向賦能人工智能技術。出版業需要審慎對待技術升級機會和挑戰,高價值內容生產必須堅持長期主義和社會效益。
“只要內容的價值依然存在,出版將始終陪伴著人類發展。”陳煒表示,技術驅動下,他們正在業務端探索搭建出版知識庫、構建出版知識服務新生態,打造大眾出版多模態的知識IP。未來出版場景將是融合傳統與現代、實體與虛擬、個性化與互動性的多維空間,將擁有無限創想的可能。(完)
關鍵詞: 出版業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布
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交流合作
(鄉村行·看振興)山西柳林依托“數商興農”打造鄉村e鎮 電商交易9個月達3.5億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出版業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變革?
- 利用稻茬發苗長穗 江西分宜“再生稻”迎豐收
- 廣東陽江首批新鮮漁獲回港上岸
- 愛心企業福州街頭公益送水 高溫天致敬城市向上力量
- 海外“弟子”河北孟村學“八極”
- 傷科圣藥新篇章:云南白藥強化行業領先地位
- Natuzzi Editions意迪森Venezia新品系列巡展:品“水城”浪...
- 康唯士助力社區康復服務共筑骨關節健康防線
- “在新世界面前,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群策群力”第三屆新生代...
- 震旦鼎泰生物:創新引領,未來可期
- 居中為尊——世界中軸的中國家府
- 國泰會員計劃25周年里賞放送-陪你度過每一個難忘時刻
- 還唄“代理維權詐騙篇”漫畫已上線,培養成熟理性的金融消費能力
- Cool一夏更好吃,和悠哈酷露露相伴度過甜蜜盛夏
- 2024儀美尚消費品博覽會落幕,彌玥泉首款聯名噴霧首次線下公...
- 讓夢想啟航,榕樹貸款助力她的便利店綻放光彩
- “西湖青少年文學之星”頒獎“國際青少年文學共讀共創計劃”啟動
- 從一念到一愿,我們走過八年…。 光合教育·百場公益行《族...
- 成渝地區特殊資產投資領域迎來盛會 —— 2024成渝特殊資產...
- 北京首條無人機配送航線開通
- 10個最適合兒童學英語的App推薦 2024年家長必看
- 聚焦便利化改革 山西部門聯合推動不動產登記改革
- 海南文昌出臺管理辦法規范航天旅游市場秩序
- 長春農博會觀察:科技小院為鄉村振興聚智賦能
- 巴黎奧運見證更加開放的中國
- 安徽發布3項地方標準提升校園食品安全水平
- 浙江衢州風華學校與臺北大安中學結成友好互動交流關系
- 北京亦莊加速構建全國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 【小新的vlog】“95后”女農機手回村種田的真實生活
- 新疆規模最大“綠樁充綠電”城市公交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