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燈亮,這是守塔人的信念”(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不平凡的人生)
王洪安在臺子山燈塔內。
本報記者 郝迎燦攝
登上海拔130多米的墩臺山,向西眺望,但見渤海蒼茫;腳下,遼寧營口港鲅魚圈港區舟車往來不息,貨物進出繁忙。
40年前,鲅魚圈港區開工建設,曾經的小漁村變身現代化港口,去年貨物吞吐量超過2億噸,助力營口港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內貿集裝箱樞紐港。
墩臺山山頂,臺子山燈塔巍然聳立,為進出鲅魚圈港區的船舶提供助航服務。塔下,交通運輸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營口航標處燈塔工王洪安已在此堅守21年,守護燈塔長明,為千萬航船指引方向。
“最開始是4人輪班,為了盡快掌握燈塔燈器維修保養的專業技能,我主動提出放棄休息,跟幾位前輩共同值班。”作為一個門外漢,王洪安勤學好問,從學習電路的基礎知識起步,逐漸掌握了燈器的各項性能參數,并能夠熟練地進行日常維護和故障排除。
“以前使用的是進口燈器,能耗高、易燒損,夜里值班不敢合眼,要時刻緊盯亮燈情況。”王洪安說,“燈一滅,要么是燈泡燒了,需要立即進行更換;要么是港區停電檢修,需要緊急啟動備用電源和備用燈。”
“2008年之后換上了國產的旋轉燈器,不僅性能更穩定,而且能夠感光自動開閉,遇到停電或故障還能自動開啟備用燈。”設備更加先進,王洪安仍然不敢馬虎大意,晚上睡覺前定好鬧鐘,每兩個小時起來查看一次。
“人在燈亮,這是守塔人的信念。”王洪安說。
工作之初,雖早有心理準備,但環境的艱苦還是讓王洪安吃了一驚。“山上不通自來水,吃水要拿一個容量為10升的塑料桶,從山下背水上來。”王洪安說,“當時上山只有一條石頭小路,到了冬天積雪沒過膝蓋,只能一步步蹚上來。”
現在雖然硬件條件大為改善,修了公路,也通了自來水,但下山買趟菜少說也得個把小時。王洪安索性一次性備足半個多月的米面,容易保存的蘿卜、白菜、土豆便是他的主打菜。
到2010年,隨著其他幾名燈塔工陸續退休,墩臺山上就剩下了王洪安一個人。一人一燈一塔,最難熬的還是孤獨。“有時候實在憋不住,就爬上塔頂,朝著大海吼上幾嗓子。”
2007年,王洪安的兒子大學畢業后通過公開招聘來到鲅魚圈港區工作。“晚上起來巡查,看著頭頂射出的光柱,腳下港區燈火通明,心里有種說不出的踏實和溫暖。”王洪安說。
燈塔下的小院里,果樹成蔭,花草繁茂。山頂上土壤貧瘠,王洪安通過慢慢摸索,栽活了13株南果梨、8株棗樹、3株李子以及桃杏各4株,還見縫插針種上了月季、百合、美人蕉。在同事眼中,王洪安不僅是一名稱職的燈塔工,還是一名辛勤的園丁,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四季見景、三季見綠、兩季見花、一季見果的花園式燈塔逐步成形,時常引來游人駐足參觀、合影留念,成了墩臺山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王洪安說:“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選擇了就要堅持,做好每件該做的事。”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3日 14 版)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中國紅APP正式上線發布
第十二屆東亞地方政府會議將在山東臨沂召開 促進東亞地區交流合作
(鄉村行·看振興)山西柳林依托“數商興農”打造鄉村e鎮 電商交易9個月達3.5億元
排行
最近更新
- “人在燈亮,這是守塔人的信念”(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不平凡...
- 立秋之后如何健康養生
- 河北省最深地鐵車站開工建設
- 1至7月全國鐵路發送旅客超25億人次
- 浙江舟山:梭子蟹豐收
- 天津:海河兩岸樂享美麗夜景
- 從老齡到全齡,社區食堂讓“一老一小”安享幸福“食”光
- 應對氣候變化,如何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
- 嚴防網絡平臺利用優撫政策鉆空子
- 國防教育進社區
- 萬千煙火味 “食”撫百姓心
- 打造京津冀跨區域司法保護協作機制
- 吉林市:專業知識解需求
- 曬書讓古籍更好存續
- 讓農村居民“老有優養”
- 讓音樂節叫座又叫好(百姓關注)
- 讓暑期托管更暖心(建議)
- 十字路口排水管已建成(反饋)
- 去舊更容易 換新更愿意(編輯手記)
- 以舊換新,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金臺視線)
- 青海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 有“共治”才有“共享”(新媒視點)
- 破解“亂停放”,各方出真招(“融”觀中國)
- 古方現代化三大團隊護航,匯仁腎寶片獲“西普金獎”
- 撐起夏季“安全傘” 當好平安“守夜人”
- 廣西南寧:新興青年露營交友 共度浪漫“七夕”
- 北京圍繞優化居民衣食住行 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 南通公安“啄木鳥”執法監督戰隊在行動
- 弘揚節日文化 推進移風易俗
- 北京警方開展“夏季行動” 風雨中當好平安“守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