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磚石上的時代印記:建筑背后的金融往事 中國銀行與貝氏家族的百年之緣
兩幢風姿挺拔的超高層塔樓比肩而立,通體晶瑩的幾何玻璃幕墻散發著鉆石般的光芒,成為深港大道盡端的焦點,繼而將視線引向湛藍的湖心以及更遠處深邃的海洋。
這座造型簡潔而充滿現代感的建筑,是上海中銀金融中心建成之后的模樣。再過兩個月,雙子塔將如期封頂,并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上海臨港自貿區的標志性門戶之一。
【資料圖】
沙里寧說,建筑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在新一輪的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上海中銀金融中心無疑承載著連接中國與世界、通向繁榮與發展的宏大夢想。
而在它外表獨具特色的斜撐結構設計風格之下,不僅延續了中行幾幢標志性建筑一脈相承的符號特征,也傳遞著中國民族金融一以貫之的恒久精神內含,映射出“百年金融老店”與一個家族幾代人的不解之緣。
百年不解之緣
他,生于銀行世家,永遠一絲不茍的頭發、小圓眼鏡、西服套裝,但他沒有子承父業,最終成為華裔建筑師的領袖人物,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他,一生杰作無數。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得梅因藝術中心……無不是驚世之作。但在他心里,中銀香港大廈和中國銀行總行大廈,始終是最特別的存在。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于中國廣州,祖籍蘇州。他的父親貝祖貽是中國外匯制度的創始人,也是中國銀行的重要創始人之一。貝氏家族與中行的不解之緣由此開啟。
貝聿銘一歲的時候,貝祖詒牽頭籌設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正式營業。60多年后,當貝聿銘收到來自中國銀行關于設計香港中銀大廈的邀請時,正是父親去世的前夕。
1985年,年近古稀的貝聿銘在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的設計中獲得巨大成功。同年4月,中銀大廈破土動工,以4天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到1989年建成時,這座超級大廈當仁不讓地成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北美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樓。
對貝聿銘來說,設計中銀香港大廈傾注的心血和感情不言而喻,這既是對父輩的致敬和傳承,也是對中國的祝福和希冀。
貝聿銘曾說:“在我的身上有兩個世紀并存,我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會不時回憶起我的出身背景,不這樣做是很困難的。”而在建筑大師巴拉甘看來,這就是鄉愁。或許這也是貝聿銘設計靈感的源泉。
與香港相隔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這個充溢家國情懷的建筑故事在繼續上演。
1994年,貝氏父子聯手設計中國銀行總部大樓時,貝聿銘已經年近80歲高齡。不過,因為家族與中國銀行之間的淵源,他決定完成這座“大房子”。
游走于東西方文化之間,成就了貝聿銘獨一無二的設計理念,曲折的墻體線條、抽象的幾何圖形、立體的空間布置——盡管無不透出現代主義的氣息,但硬朗的外表下,卻包裹著一顆“中國心”。
步入中行總部大廈開闊的廳堂,仿若置身中式園林。采自云南的山石婉立清淺池水之中,青翠的杭州毛竹在這里婷婷成林,光線透過屋頂的玻璃天窗傾瀉而下……山、石、水、池、竹、窗一步一景,相映成趣,一派古香古韻的東方意境。
時至今日,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仍是繁華長安街上最引人注目的金融風景。這座建筑面積達17萬平方米、歷時近7年建造而成的大樓,不僅是世界最大的銀行建筑之一,也是貝聿銘攜兒子貝建中、貝禮中聯手打造的“收山之作”。
尋覓塵封的往事
“當歌曲和傳說都已沉寂,只有建筑還在說話……”這是前蘇聯美學家鮑列夫的名言。
上海。一座建筑,掀開了貝聿銘家族與中國銀行一段塵封的往事,也恰如其分地對接上了近代中國的發展史——
十里洋場,曾經是西方冒險家的天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格各異的西洋建筑鱗次櫛比,占據了黃埔江畔的天際線。
1927年,中國銀行將總部從北京遷到了上海,貝祖貽也由香港調到上海,擔任上海分行經理及總行外匯部主任。當時,整個上海作為遠東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西方銀行可謂帆檣林立。
這讓時任中國銀行總經理的張嘉璈強烈地意識到:“必須有一新式建筑,方足象征中國銀行之近代化,表示基礎鞏固,信孚中外。”
1934年9月,中國銀行正式成立了大廈管理處理事會,負責大廈的建造事項,貝祖貽出任理事長。外灘23號原是德國總會大樓,后來中國銀行購買了這棟建筑作為行址,想要在外灘建一座最高的樓。
然而,當地基完工時,隔街而立的沙遜洋行老板聞訊出面干預,說大樓不得高過沙遜大廈。貝祖貽很氣憤,找工部局交涉,官司甚至打到了倫敦,但最終被迫讓步。大樓落成之后,中國銀行在樓頂豎起了兩桿紅旗,重新超越了洋行沙遜大廈的高度。
如今,站在外灘駐足仰望,平緩的四方攢尖式屋頂,鋪以銅綠色琉璃瓦,檐下有巨形石質斗拱;大廈外窗飾以傳統錢幣形鏤空花窗框,門楣上鑲有孔子周游列國的石雕……濃郁的民族古典裝飾藝術,與西方早期現代建筑風格相得益彰——這一刻,中西文化交融在建筑上達成了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彰顯了中國銀行大樓的雄偉剛健、莊嚴祥和。
遙想當年,作為外灘上唯一由中國人主持和設計的大型建筑,中國銀行大樓的亮相驚艷了四方,被認為是中國金融力量的象征,寄托了中國人民美好的期待。時至今日,人們仍可在大廈的基層,看到一塊奠基石穩穩地扎根于此。
時代變遷,貝氏家族與中國銀行的淵源并未中斷。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銀行的代表敲響貝聿銘家的大門,邀請他設計香港中銀大廈,而后,他與下一代一起完成了自己在長安街上的“收山之作”。在一次視頻采訪中,貝建中有些激動,“現在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貝家的第三代在為中國銀行工作。”
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雖是凝固的,卻蘊含著人文思想。”貝聿銘的這句話,被納入了建筑藝術的名言錄。
二十余年前,在中國銀行總部大樓剛竣工的年代,中國建筑界對于如何承接傳統乃至中西建筑元素如何融匯貫通,尚處在摸索階段,隨著時間推移,當時建筑師的“哲思”,更引人深思。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上方,16個金字塔結構組成了巨大的玻璃穹頂,整座大廈在擁有獨立封閉空間的同時,又擁有極具視覺通透感的大堂,大廳主體色調為黃褐色,穩重的色彩與從屋頂的玻璃天窗泄入的日光相得益彰。
結構和建筑完美的融合,產生強烈的力量感,實現了藝術、歷史和建筑的融合。大廳內,茂林修竹,臺閣石山又為現代感的建筑注入了東方詩意,正如中國銀行堅守的根植本土、面向世界的理想。
貝聿銘被認為現代派建筑代表人物,但他十分珍視建筑的民族性。“我們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國建筑的根還在,還可以發芽。當然,光尋歷史的根是不夠的,還要現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東西,能用的東西,接到老根上去。”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銀行總部大樓的設計者,在二十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將環保理念融入建筑設計,成為低碳建筑的先行者。大樓主要建筑材料,如石材掛板與鋪地、幕墻的金屬與玻璃、金屬吊頂板均選用了較為耐用的產品,并可回收后重新利用;建筑中占重量比例較大的幾種材料,如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砌塊、石膏板等均選用本地產品,大部分材料的運輸距離未超過500公里……這些現在常用來降低隱含碳的選材思路,在當時集中力量建設的重點項目中十分先進。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的設計工作肇始于上世紀90年代初,彼時,面對外界涌入的新材料、新技術,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基礎上,發展出我們自己的現代建筑,是國內建筑師探索的熱點方向。很顯然,相較于同時代建筑,對于“如何傳承傳統”這個議題,貝氏給出了一份完全不同的答案。
“一個好的建筑,往往經得起時間和審美變化,超越時空,回應人心。”貝聿銘這樣說。
2015年蘇州中銀大廈落成,這是貝氏家族對家鄉的一次回望。深厚的傳統文化底韻與現代建筑藝術理念再一次碰撞出光彩奪目的火花——
傳統的灰白主色調被充分利用,裝設性的石材鋪地以及河道邊的步道、河岸親水石階被融入到景觀設計中,蘇州傳統的水池造景在庭院中得以呈現。
蘇州中銀大廈承襲了傳統蘇州園林的重巒疊嶂、光影迷離的意境,但現代化的設計手法也對蘇州建筑傳統作出了重新詮釋,線條干凈利落,光影與景觀交映成畫。
建筑幾何體框架、高大而充滿日光的入口大廳、方格天花、室內石材貼面等,這些中國銀行大廈項目中的設計元素,在蘇州中銀大廈建筑上一樣也不少——清晰的建筑語言既是一種致敬,也是對貝氏建筑風格的傳承。
訴說時代的愿望
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雨果說:“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如果說,當年上海外灘,中國銀行大樓終究躋身于西方金融大廈之林,承載著一段中華民族頑強的金融抗爭史,那么,如今,矗立北京長安街、香港中環的城市地標建筑,作為一脈相承的記憶載體,既是中國現代銀行業變遷的時代縮影,也成為觀察中國金融業歷史發展的重要窗口。
1988年8月8日,香港中銀大廈封頂儀式在維多利亞港海畔隆重舉行。這座高達70層的新地標,正如貝聿銘所形容的——外形如同雨后春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和進步的象征。
如今,無論在港幣、警徽、郵票、還是明信片上,處處都能找到香港中銀大廈的影子——它儼然已成為香港這座城市的靈魂。
但是,大廈建設之初卻是一波三折。彼時正處于中英雙方談判香港主權回歸的關鍵節點,香港中銀大廈的興建,無可避免地被賦予了更多象征意義。很多年之后,貝聿銘合伙人、香港建筑師龔書楷回憶說:“其實這等于給香港人民打了一針強心劑,告訴他們,中國會保證香港繼續繁榮穩定。”
在貝聿銘看來,香港中銀大廈“不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中國在國際銀行界顯著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中國人民的抱負”。
貝聿銘還承諾,“銀行大廈的西洋派頭將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遜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術也有辦法建筑一幢現代大樓”。
為貝聿銘撰寫傳記的美國作者邁克爾·坎內爾(Michael Cannell)這樣描述道:“貝聿銘所運用的是香港能夠理解的象征手法。他讓他那幢閃閃發光的方形尖塔坐落在三層樓高的花崗巖地基上,那笨重的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基座與上面輕巧的塔樓十分笨拙地聯結在一起,但它達到了表現尊貴與實力的目的。”
每天晚上八點,維港沿岸一座座高樓大廈一一亮起璀璨的燈光,全球最大型的燈光音樂匯演準時在這里上演,一度成為繁華香港特有的印象。而在五彩斑斕的光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銀白色線條為主題的高樓,清冽醒目、超凡脫俗的光芒,勾勒出簡約而沉穩的精神氣質——那是根植于香港一個世紀的民族金融旗幟。
1989年,香港中銀大廈落成,它成為了貝聿銘所有作品中最高的建筑。此時,貝聿銘的聲望也在世界范圍內達到頂峰。
34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中銀大廈仍然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性建筑之一,更是中國銀行跨入世界大銀行之列的真實寫照。
貝聿銘常說,“建筑其實就像生活的一面鏡子,不斷地反射過去、現在和未來。”
2001年,中國銀行總部大廈落成,與香港中銀大廈遙相呼應,仿若母子相望。兩座獨具匠心的建筑,在時代的洪流中,尋覓著深刻的共鳴。
有人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精神世界,往往體現在建筑設計理念上。”當一座座經典建筑訴說著一家銀行穿越世紀的成長故事,它其實也在勾勒著跨越時代金融發展的軌跡。
中國銀行蘊含國際化基因,全球化發展始終走在中國金融行業的先列。迄今,中國銀行境外機構已覆蓋63個國家和地區,超1.1萬家境內外機構,如同遍布在世界各地顆顆明珠,照亮了中國企業“走出去”、外國企業“引進來”的開放之路。
2021年,又一座氣勢恢宏的新地標開工建設。而寓意著主動探索與緊密合作的內含設計,注定讓上海中銀金融中心成為臨港高速發展的里程碑,見證上海自貿區逐步成為全球金融、貿易、航運中心。
110多年間,中國銀行建成于不同時代、布局全球、獨樹一幟的眾多建筑,承載著自強不息、金融報國的精神梁柱,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金融支撐。而在近百年崢嶸歲月中,貝氏三代人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融入一棟棟建筑,成就尊重歷史、響應當下的不朽之作。
(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關鍵詞: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再見小將!45歲傳奇門將布馮宣布退役
CRO概念股開盤沖高 睿智醫藥漲超10%
關于農業銀行網站打不開的一些信息
排行
最近更新
- 刻在磚石上的時代印記:建筑背后的金融往事 中國銀行與貝氏...
- 分手時祝福對方的語錄_分手祝福對方的話10字
- 一元二次方程復數解公式_一元二次方程的復數求根公式是什么
- 路由器怎么恢復出廠設置重新設置(路由器怎么恢復出廠設置)
- 蔡淑麗(關于蔡淑麗簡述)
- 第三座中國女足主題球場將落地湖南雙峰
- 這些有關臺風“杜蘇芮”的謠言 別再傳了!
- qq郵件發錯了怎么撤回(qq郵件)
- 中國銀行巴基斯坦伊斯蘭堡分行開業
- p30pro(p30)
- 西王食品8月3日快速上漲
- 新中港8月3日快速上漲
- 七夕會養育 | ?我們仨的枕邊共閱
- 電力板塊異動拉升
- 從“大企業”看廣東制造大發展
- 安圖縣水利局志愿服務協會(關于安圖縣水利局志愿服務協會簡述)
- 羊排煮熟過還能做孜然羊肉嗎?
- 三星旗下1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7個月內暴增98萬億韓元
- 蘋果手機怎么設置相冊里的動態壁紙(蘋果手機怎么設置動態壁紙)
- 銳澳雞尾酒是哪個公司生產的(銳澳雞尾酒)
- 卓創資訊:去庫周期結束 乙二醇供應壓力回歸
- 江蘇省興化經濟開發區舉辦綠色健康食品產業聯盟黨委首期“聯...
- 波斯敦或為魯莽決定后悔 頂流比賽可能雞飛蛋打
- 路透:中國部分城市收緊地產商獲取監管賬戶資金的規定
- 蘋果手機存儲空間不足怎么清理(Win7系統提示存儲空間不足無...
- 文濤拍案真實案例(文濤拍案)
- 火箭隊比賽錄像回放錄像像吧(火箭隊比賽錄像回放)
- 和評理 | 世界糧食短缺,美西方難辭其咎
- 穩增長“組合拳”釋放四大政策信號
- 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