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家電市場新產品新功能頻出,寵物電器漸成生態
近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根據《報告》,2021年上半年,國內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為 4293億元,同比增長16.3%;高端家電銷售增加,新產品新功能新品牌頻出,對家電消費需求從滿足基本功能的“溫飽型消費”向從外觀到功能到品牌的“品質型消費”轉變。
部分家電“量跌額漲”
《報告》披露,家電產品作為耐用消費品市場的一個代表性產品,在今年上半年展現出發展韌勁,家電市場穩中擴容穩中提質,為消費升級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具體來說,絕大多數家電產品零售額規模提升,其中彩電 581億元,同比增長15.8%;空調 981億元,同比增長6.5%;冰箱 572億元,同比增長20.4%;洗衣機386億元,同比增長23.3%;廚電725億元,同比增長27.6%;生活家電1048億元,增長15%。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認為,實際上,由于市場飽和、需求減弱,部分家電產品出現“量跌額漲”的局面。以彩電行業為例,上半年,受顯示屏、芯片為代表的上游關鍵元器件漲價等因素影響,彩電行業改價格戰為品質戰,大幅拉高了彩電產品銷售均價,零售額規模增長15.8%。但是,仍未能改變電視機開機率降低的局面,再加上彩電市場無法“以價換量”,上半年彩電市場零售量同比下降11%。
高端家電銷售增加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8K電視零售量同比增長超過 500%;萬元以上高端冰箱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50%;洗衣機市場主流消費呈高端化、品質化和套系化特征,干衣機、大容量段產品份額持續增加;廚電從功能型走向“顏值型”,與廚房整體裝修融于一體的嵌入式廚電大受歡迎。
在產品高端化的同時,新產品、新功能、新應用場景乃至新品牌層出,家電市場進入換新期。以健康化、智能化為主要方向的新功能加速產品迭代,健康、智能成為家電市場的高頻熱詞。
此外,智能操作系統鴻蒙發布以來,美的、格力等家電品牌入局,家電成為加入鴻蒙智能生態系統最多的領域,美的更是提出在年內將有近200款產品支持鴻蒙系統。
寵物電器漸成生態
2020年,寵物電器橫空出世,立即受到“鏟屎官”們的關注。上半年,智能貓砂盆、寵物智能廁所、寵物飲食智能投喂機、帶有溫度調節的智能寵物窩、幫助寵物清潔的寵物烘干機等寵物電器已經小有規模,并漸成生態。
《報告》提出,寵物電器只是如今五彩繽紛的家電大市場基于細分市場個性化需求應運而生的一類新產品。家電產品發展到今天,不再只有一種普適功能,而是要符合各種細分人群的個性化需求,例如,現代人關注農藥殘留,利用超聲波等技術清洗蔬菜水果的果蔬凈食機應運而生。
“擁有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并滿足不同人群細分化多元化需求的一個個小眾市場,是一個市場走向成熟的標志,家電市場已經進入一個以用戶驅動為中心的新消費時代。”報告說道。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九牧王再度驚艷巴黎時裝周,匠心打造東方男褲美學
- 云南省省級課題開課論證會在長水教育集團召開
- 園區中心封面地標——新鴻基地產布局蘇州環貿匯煥新金雞湖時...
- 重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到2025年創新要素活躍度顯著增強
- 西安將開展春風行動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降低招聘成本
- 住建部規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的指標 要求建立15分鐘生活圈
- 中消協發布春節消費警示——理性購物,謹防“低價套路”
- 垃圾分類,在參與中更有獲得感
- 垃圾分類,人人受益
- 把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落實到位
- 69歲老婦炒股倒欠千萬 中信建投回應:盡職調查符合準入條件
- 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也要“以不變應萬變”
- 食用油高漲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繼續高位震蕩
- 國資10.6億元接手世茂集團上海黃浦路商業用地塊
- 預制“年夜飯”走俏 監管也要“預置”
- 資本“爆炒”預制菜:中國人的胃那么容易討好嗎?
- “生三孩”政策是否有效?國家衛健委:期待“立竿見影”不科學
- 一個營地單月流水30萬!短途游的“火爆”超乎你的想象
-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輕人!“0糖”食品大流行,品牌纏斗升級
- 奧密克戎感染人類細胞的細節揭示
- 萬科海外擬估值約1.25億英鎊出售倫敦一物業
- 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首破2萬億 再創歷史新高
- 北交所首家轉板公司來了 27日上會科創板
- 豐臺區全域暫停聚集性活動
-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一、二、三線同比降幅分別為42.9%、17...
- 北京市10區4600名醫護人員馳援豐臺
- 老年相親節目,豈是“看一熱鬧圖一樂”
- 多地重大項目投資規模力度明顯加大 新基建項目成重要發力點
- 83只科創板個股披露去年業績預告 約九成個股凈利同比增長
- A股上市銀行陸續發出“捷報”,未來走勢、估值情況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