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新區發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
6月8日是第13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4個“全國海洋宣傳日”,6月5日是第50個世界環境日。6月8日,作為深圳的綠肺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區,大鵬新區在壩光灣畔舉辦“2021年世界環境日和世界海洋日宣傳周暨大鵬新區生態文明保護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儀式,展示十年來大鵬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同時發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以及大鵬新區生態文明保護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同一天,由深圳市大鵬新區綜合辦公室指導,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愿聯合會(“潛愛大鵬”)、佳兆業國際樂園主辦的“鯨落”深港澳海洋保護聯盟世界海洋日活動在大鵬半島美麗海灘舉行,而在此前的5月26日,香港站活動已經成功舉辦。此次活動,首次以深港聯動的方式,積極為深港兩地青年搭建交流平臺,匯聚合力,為共同保護大鵬灣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鵬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新區秉承“生態立區、經濟強區”發展理念,強化海陸統籌,推動向海而興,高水平打造綠色發展典范城區,助力深圳建設成為國家生態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
持續邁上新臺階??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樹立大鵬品牌
6月8日的活動同時啟動了海洋博物館的前期標本征集活動。在活動現場,一件體長約80厘米的“海洋微笑天使”江豚標本吸引了與會者的注意,這件標本將成為海洋博物館的首件展品。據悉,這只江豚幼崽是在大鵬海域發現的。
不止是江豚,近年來,大鵬半島和周邊海域,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開始重新活躍起來。豹貓、豬獾、一度被認為野外滅絕的唐魚和瀕危異鱲等野生動物又開始在大鵬新區重現蹤跡,引發大鵬人乃至深圳人關注。而這些野生動物在大鵬半島重現,也正反映近年來大鵬半島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提升。
這樣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2011年12月30日,大鵬新區正式設立,遵循“保護優先、科學發展、精細管理、提升水平”的總體發展原則,確立三大戰略,建設五大綠色體系,確立“三島一區”戰略定位。近年來,新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把保護好新區的生態環境作為中心工作,堅持生態立區,系統謀劃、高位推動、砥礪攻堅,深耕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考評體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邁上新臺階。
目前,新區的生態環境維持高位水平,2020年,PM2.5年均濃度降至17.3微克/立方米,空氣綜合指數連續8年全市第一;在全市率先并提前兩年半完成黑臭水體治理任務,河流水質首次全部達到Ⅳ類以上,其中90%達到Ⅲ類以上;近岸海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保持100%,珊瑚礁、紅樹林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續六年在全省縣級評價單元中排名第一。
大鵬新區十年探索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肯定。新區先后被確定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和中國最美縣域,大鵬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不斷為深圳、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大鵬智慧”,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樹立了大鵬品牌。
明確27類工作任務??形成“城在山海內,人處生態中”發展格局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推動建設生態環境更優的“美麗大鵬”啟動之年,作為擁有多塊“國字號”招牌的“生態特區”,進入新發展階段,大鵬新區將以什么樣的發展思路來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大鵬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新區上下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認真落實市委七屆一次全會和今年市“兩會”精神,堅持“生態立區”,以人民為中心,全方位做好生態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城市更“生態”,通過“生態讓生活更美好”,加快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城區,努力成為深圳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艘“沖鋒舟”。
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到2023年底,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協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生態資源優勢更加突出,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城市水平,減污降碳取得階段成果,生態系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經濟優勢更加凸顯,宜居宜業宜游水平邁上新臺階,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新進展,形成“城在山海內,人處生態中”美好發展格局。
計劃制定的主要任務包括:引領生態文明改革“大鵬樣本”、引領綠色低碳發展“大鵬方案”、引領灣區生態保護修復“大鵬典范”、引領環境質量治理“大鵬路徑”、引領“兩山”實踐“大鵬模式”、引領多元參與“大鵬品牌”共六大方面27類工作任務。同時,根據新區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參考各部門工作職能、2021年及“十四五”項目安排,確定具體任務80項。
未來,大鵬新區將全力做好“生態立區”和“經濟強區”、海洋與陸域兩篇文章。大鵬新區將突出亮點特色,堅持綠色發展,把實施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EOD)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抓手,作為推動新區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進一步做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創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深入推進城市GEP應用示范,努力在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先行示范。同時新區也將堅持海陸統籌,創新體制機制。要積極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制度、新體制、新機制,加快構建覆蓋海域、流域、陸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不斷完善信息共享、聯合執法、聯合督查的常態化工作機制,持續加大環境執法監管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方全面深度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指南可為開展海洋碳匯核算提供試點經驗
在6月8日的活動中,大鵬新區正式發布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同時大鵬半島生態文明建設公益基金啟動海洋碳匯增匯工程。新區不少碳排放重點企業都紛紛表示愿意為新區碳減排和海洋碳匯增匯貢獻力量,并向生態文明建設公益基金捐贈海洋碳匯增匯工程的首期項目資金。該資金主要用于珊瑚礁種植、紅樹林生態修復、海洋濕地建設等。
業內表示,在力爭提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上,海洋碳匯將是深圳結合自身城市資源優勢推進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大鵬新區先行先試,重點篩選出紅樹林、鹽沼澤、貝類、藻類等7個可交易碳匯類型及11項碳匯指標,選取17項排放因子,明確數據來源與途徑,構建海洋碳匯核算體系,探索海洋碳匯交易機制,確定統一的報告形式,形成了全國首個具有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的海洋碳匯標準體系,具有應用方向的前瞻性、項目成果標準化+操作性強、項目核算范圍全面的特點,為在深圳乃至全國開展海洋碳匯核算提供試點經驗。
《海洋碳匯增匯行動方案》是大鵬新區討論并探索切實可行的海洋碳匯增匯路徑和行動方案,對大鵬新區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有著重要意義。如在生態上,《方案》著力于環境的開發和治理,加強濱海紅樹林和濕地資源管理,提高珊瑚存活率和珊瑚礁覆蓋率。基于環境承載力進行貝、藻、底棲生物的標準化混養等方式,均是通過生態環境的改善,多層次利用資源,運用科學的手段來增加碳匯,也為用經濟手段將碳匯變現打好基礎。
在經濟發展方面,大鵬新區通過搭建跨部門海洋數據監測和統計體系,構建海洋碳匯消納機制,利用方法學及碳普惠項目的開發等方式,積極探索海洋碳匯參與國內碳交易的可能性,嘗試通過價格和補償機制,引導各類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海洋及相關保護項目,并通過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生態效益。
十年大鵬生態文明先行探索的改革創新舉措一覽
筆者注意到,自2011年12月30日建區以來,大鵬新區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銳于改革,率先推出先行探索的改革創新舉措,推動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邁上新臺階,不斷為深圳、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大鵬智慧”,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樹立了大鵬品牌。
2013年,制訂了國內首部保護優先的《大鵬新區保護與發展綜合規劃(2013—2020)》。
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制度。
2015年,印發全市首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大鵬半島生態保護專項補助考核和實施細則》。
2016年,率先“編實”全國首張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全國首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系統”上線;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生態環保監管執法體制;率先構建全國首個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在全國率先開展黨政領導干部任期生態審計。
2017年,在全國首創“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成本評估”體系;全國首個由政府委托的生態文明建設公益基金掛牌成立;在全國率先啟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研究。
2018年,在全國率先建成區縣級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平臺。
2019年,全市首例海島違建拆除。
2020年,在全市率先建立區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全市首個環境資源法庭正式掛牌;入選“全國三大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在全國率先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五聯共治”模式。
2021年,創新推出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在全市率先將GEP納入區級生態文明考核;在全國率先制定EOD模式項目管理規定。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重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到2025年創新要素活躍度顯著增強
- 西安將開展春風行動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降低招聘成本
- 住建部規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的指標 要求建立15分鐘生活圈
- 中消協發布春節消費警示——理性購物,謹防“低價套路”
- 垃圾分類,在參與中更有獲得感
- 垃圾分類,人人受益
- 把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落實到位
- 69歲老婦炒股倒欠千萬 中信建投回應:盡職調查符合準入條件
- 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也要“以不變應萬變”
- 食用油高漲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繼續高位震蕩
- 國資10.6億元接手世茂集團上海黃浦路商業用地塊
- 預制“年夜飯”走俏 監管也要“預置”
- 資本“爆炒”預制菜:中國人的胃那么容易討好嗎?
- “生三孩”政策是否有效?國家衛健委:期待“立竿見影”不科學
- 一個營地單月流水30萬!短途游的“火爆”超乎你的想象
-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輕人!“0糖”食品大流行,品牌纏斗升級
- 奧密克戎感染人類細胞的細節揭示
- 萬科海外擬估值約1.25億英鎊出售倫敦一物業
- 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首破2萬億 再創歷史新高
- 北交所首家轉板公司來了 27日上會科創板
- 豐臺區全域暫停聚集性活動
-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一、二、三線同比降幅分別為42.9%、17...
- 北京市10區4600名醫護人員馳援豐臺
- 老年相親節目,豈是“看一熱鬧圖一樂”
- 多地重大項目投資規模力度明顯加大 新基建項目成重要發力點
- 83只科創板個股披露去年業績預告 約九成個股凈利同比增長
- A股上市銀行陸續發出“捷報”,未來走勢、估值情況將如何?
- 保險機構加速布局數字化 復合型人才短缺成“攔路虎”
-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 支付備付金交存再破歷史最高點 中長期增長態勢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