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蓮盲盒”熱興起,中消協提醒盲盒消費要理性
近期,榴蓮大量成熟上市,不同于以往單純的買榴蓮果肉,年輕消費者中間掀起“榴蓮盲盒”熱。親自挑選親自開,看看自己是賺是虧,如同在“賭石”。
從最初的潮玩盲盒到遍地開花的盲盒消費,這種新的營銷手段已經滲透到了各個快消領域。記者調查發現,這背后營銷套路也不少,最近中消協也頻頻發布消費警示。
買下整個榴蓮如同在“賭石”
近日,極目新聞記者走訪市場發現,以前簡簡單單的賣榴蓮,現在居然也嫁接上“盲盒元素”,吸引了部分年輕消費者。
“買個大榴蓮,看看能開出多少肉,比直接買榴蓮肉有意思!”在武昌一家水果店選購榴蓮的鐘女士告訴記者,“現在買榴蓮有點像賭石,切開的一瞬間才知道自己是虧還是賺。”
“榴蓮盲盒”是個什么玩法?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場上榴蓮的平均售價在每斤20-30元,重量以4-7斤居多,一般來說買下整個榴蓮要一兩百元,而包裝好的榴蓮肉售價在60-90元/斤。因此,若消費者購買整個榴蓮能開出五房肉甚至六房肉,就真正的賺到了。既能體驗親手開榴蓮的快樂,又薅到了賣家的羊毛,這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購買整個榴蓮自己打開。
微博上,相關話題也引發熱議,似乎這已經成了近期年輕人的網紅玩法。賺到的人稱榴蓮是來“報恩”的,如果肉少且小則說榴蓮“報仇”,幾家歡喜幾家愁,好不熱鬧。
盲盒營銷滲入多個消費領域
短短幾年時間,盲盒已經滲透到眾多快消領域:從最初的手辦、潮玩,到后來的文具、圖書,甚至機票、美妝……商家關于盲盒消費的想象力正在不斷突破上限,很多消費者也愿意“盲”一次,體驗一次心跳的感覺。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線下門店,生鮮盲盒則引起了一波新的關注。記者在洪山區街道口一家水果店看到,商家正推出了一款水果盲盒,任意消費后支付8.8元即可購買水果盲盒。店員告訴記者,盲盒內的水果最高價值18元,并且也絕對不會低于支付的8.8元。“我們希望通過盲盒的活動能帶來一些人氣,多促進一些銷量。”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名大學生支付8.8元后,從水果盲盒中開出一盒妃子笑荔枝。“玩了下心跳,我覺得還是挺值的。”
除了水果盲盒,奶茶盲盒之前也在抖音上掀起了熱潮。商家在奶茶杯的中空部分裝入了小禮品,只要購買奶茶就能獲得一次抽取禮品的機會。禮物分為普通款和隱藏款,普通款會有小發卡、小皮筋、小零食等小禮物,隱藏款則會是一些品牌彩妝的小樣,比如口紅、香水、眼影等。
不良商家利用盲盒玩套路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表面紅火的盲盒經濟背后,也有一些商家耍起了套路,盲盒成了清庫存和賺取流量的工具。還有一些商家利用能抽中某個特定產品或款式的概率,讓消費者“買買買”停不下來。
家住漢口的黃女士近期在某實體店花88元購買了一個美妝盲盒。“買的時候店員說得很好,價值200-2000元不等,我想著自己不會那么倒霉,能抽中點好東西。”黃女士告訴記者,“打開一看,里面就是一些賣不出去的面膜和小樣,感覺虧大了。”
黃女士表示,這種就是打著盲盒的名義在清理庫存,忽悠消費者,“完全是交了智商稅,再不會上當了”。
發現盲盒商品物非所值、消費體驗感差的不止黃女士一人。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搜索盲盒、福袋之類的關鍵詞,評論中很多消費者表示“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完全就是清庫存”“根本抽不到商家宣傳里的那些東西”等等。近期,某快遞公司違規運送寵物盲盒,造成不少動物死亡,也再度引發大家對盲盒營銷模式的探討。
中消協提醒盲盒消費要理性
今年4月28日發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指出,盲盒消費中頻頻出現內容物與宣傳不符、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等投訴。中消協提醒廣大消費者,要認識到盲盒具有不確定性的本質,認清并防范商家過度營銷的套路,切勿跟風與攀比;要結合自身經濟能力、消費需求和興趣愛好等,量力而行、理性消費。購買盲盒時,要盡量選擇信譽高、口碑好、售后服務完善的商家進行交易。
盲盒銷售因為信息不對稱很容易讓消費者落入商家的圈套。有市場人士建議,相關部門應及時制定和完善監管規則,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盲盒本身雖“不透明”,但產品及營銷模式必須透明。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從盲盒產品質量到銷售方式再到抽取概率,均應公開透明。(記者 雷原)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重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到2025年創新要素活躍度顯著增強
- 西安將開展春風行動 助力企業復工復產、降低招聘成本
- 住建部規定完整居住社區建設的指標 要求建立15分鐘生活圈
- 中消協發布春節消費警示——理性購物,謹防“低價套路”
- 垃圾分類,在參與中更有獲得感
- 垃圾分類,人人受益
- 把最堅決最果斷最嚴格措施落實到位
- 69歲老婦炒股倒欠千萬 中信建投回應:盡職調查符合準入條件
- 對新型電信網絡詐騙也要“以不變應萬變”
- 食用油高漲上市公司增收不增利 今年或繼續高位震蕩
- 國資10.6億元接手世茂集團上海黃浦路商業用地塊
- 預制“年夜飯”走俏 監管也要“預置”
- 資本“爆炒”預制菜:中國人的胃那么容易討好嗎?
- “生三孩”政策是否有效?國家衛健委:期待“立竿見影”不科學
- 一個營地單月流水30萬!短途游的“火爆”超乎你的想象
- 抓住那些控糖的年輕人!“0糖”食品大流行,品牌纏斗升級
- 奧密克戎感染人類細胞的細節揭示
- 萬科海外擬估值約1.25億英鎊出售倫敦一物業
- 支付機構備付金交存首破2萬億 再創歷史新高
- 北交所首家轉板公司來了 27日上會科創板
- 豐臺區全域暫停聚集性活動
- 上周代表城市成交下行:一、二、三線同比降幅分別為42.9%、17...
- 北京市10區4600名醫護人員馳援豐臺
- 老年相親節目,豈是“看一熱鬧圖一樂”
- 多地重大項目投資規模力度明顯加大 新基建項目成重要發力點
- 83只科創板個股披露去年業績預告 約九成個股凈利同比增長
- A股上市銀行陸續發出“捷報”,未來走勢、估值情況將如何?
- 保險機構加速布局數字化 復合型人才短缺成“攔路虎”
-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 支付備付金交存再破歷史最高點 中長期增長態勢已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