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按摩,在线观看亚洲视频,国产嫩草在线观看,91视频最新地址

首頁 新聞 > 科技 > 正文

科技走進田間地頭 創造“旱年高產”奇跡

“全國沒有哪個大學和我們一樣,把學生放在農村鍛煉整整兩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科技小院”創始人之一李曉林說起這句話,底氣十足。在農大資源與環境學院專業碩士培養規劃里,學生須有兩年時間待在曲周縣的田間地頭。

幾年前,河北省曲周縣王莊村糧食畝產八九百斤后,無論上多少肥也不再增產,而此時,距離王莊村僅幾里地的中國農業大學曲周試驗田的玉米,畝產最高已達1600斤。

王莊的老支書王懷義找到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該澆水的澆水,該上肥的上肥,不管使了啥法子,可地里的產量一直上不去。你們得幫我看看,怎么把糧食產量提上去”。

“找塊試驗田,推廣新技術,產量自然就會上去。”這是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副站長張宏彥最初的想法。

隨后,中國農業大學老師在王莊挑選了150畝地,做“百畝核心示范方”,與村民們的傳統種植進行對比試驗。2011年北方遭遇大旱,讓王莊的小麥受到了影響。面對這種極端天氣,張宏彥和科技小院的學生一道,開出了一個個分類下藥的“妙方”:小麥長得弱的,提前管理;長勢一般的,在拔節初期管理;長勢好的,在拔節中期管理……

麥收時節,王莊小麥產量平均畝產達到1320斤,創造了“旱年高產”的奇跡。

一邊是農民的地,一邊是科技小院的試驗田。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的同時勞作,被農民看在眼里,“為啥學生娃就能高產呢?”

當地村民有一個澆地的習慣,過了正月初六便開始給小麥澆水,王莊科技小院學生趙向陽坦言:“但是,這樣并不科學。”

記者第一次采訪王莊科技小院時,還沒過正月十五。趙向陽總能看到一些村民扛著鐵鍬,要去地里給小麥澆水。他每次都會本能地攔住他們:“大叔大嬸,這個時候還不能給麥子澆水,不僅浪費水,還會影響小麥產量。”

“年年都這么澆,怎么就影響產量了?”村民們振振有詞。

“冬小麥有兩個分蘗期,一個是冬前,一個是冬后的返青期,一般情況下,冬前分蘗為優勢蘗,完全可以保證高產需要,而返青的分蘗成穗率,多數為無效分蘗,保證高產的關鍵措施就是推遲給小麥澆水上肥,這一項技術叫作‘水氮后移’。”

村民們聽完,將信將疑。

“技術好懂,但推廣是難題。”趙向陽在王莊科技小院待了近兩年時間,需要一對一、手把手幫助農戶更新技術,“有的時候不盯著,一項關鍵環節沒跟上,提高產量的努力可能全白費了”。

這幾年,小麥的產量不騙人,農大師生的能力“看得見、摸得著”,科技小院則成了遠近聞名的金字招牌。

“我種了幾畝西瓜,長得不好,怎么沒等成熟就開裂了?”

“我家蘋果樹上肥上得多,為啥產量越來越低?”

“我家葡萄掉果多,損失慘重,怎么辦?”

此前,李曉林既沒研究過西瓜,也沒種過葡萄。但他認準一個理兒,“只要村民們有需求,就應該圍繞實際需求去轉型,科研服務的項目和圈子就應該擴大”。

按照“邊學邊干”的思路,專門研究西瓜、蘋果、葡萄種植技術的科技小院分別在后老營村、相公莊村、前衙村成立,來自農大植物營養學的專業碩士,全都“下沉”到一線。

“學生能解決的問題,會第一時間幫農民解決;不能解決的,可以詢問我校相關領域的教授、專家,甚至全國兄弟院校的同行。”李曉林說,科技小院的技術支撐“絕對一流”。

數據顯示,科技小院入住5年后,曲周農民農業知識水平大幅提高,全縣糧食總產量增長了37%,農民收入增長了79%。

“具有‘三農情懷’,能夠專注科研,坐得了冷板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細數科技小院學生的特點,“科技小院不僅解決了農民的生產問題,還提升了我們學生培養的質量”。

原本性格內向的趙向陽,現在已經能“獨當一面”處理農民生產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在組織農民培訓時,推廣新技術;今年年初,他參與全村產業轉型的策劃,試種甜葉菊的提議也被村民們采納。

從曲周建立第一個科技小院以來,中國農大陸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127個科技小院。盡管遍布全國各地,但每一個科技小院進門處,“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的農大校訓,總被寫在最醒目之處。(本報記者 陳鵬)

關鍵詞: 科技 走進田間地頭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extremex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