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建設穩步向前
5月17日23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45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既定軌道,北斗系統建設穩步向前。但對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副院長王飛雪來說,這只是從軍報國、北斗逐夢長路上一個小小的“逗號”。
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王飛雪給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像是傳統的軍人。但一提起衛星導航,他就變成了披荊斬棘、不斷沖鋒的戰士,有人稱其是一位李云龍式的技術專家。
上世紀90年代,世界導航定位領域風起云涌,但北斗系統建設卻被“信號快速捕獲”這一瓶頸問題卡住近10年。從海灣戰爭爆發就高度關注國際定位導航技術發展的王飛雪,在一次調研中了解到此事。眼看關系國家安全的系統工程研制受阻,剛讀博士的王飛雪心情非常沉重。他和幾位同學,以創新的膽魄、超前的眼光拿出一個全數字化快速捕獲與信號接收技術方案,請纓攻關任務。
“這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科研項目,豈是兒戲?”“這個難題別人耗費10年功夫也沒有攻克,幾個年輕人能行?”……各種質疑聲不絕于耳。不少專家甚至認為這是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方案。
一臺計算機、四萬元經費、十平方米倉庫是當時團隊初入戰場的全部家當。
3年后,當業內20多位專家從顯示器上看到信號捕捉成功的那一刻,簡直不敢相信這個困擾十多家單位、數十位專家十多年時間的問題就這樣被幾個毛頭小伙攻克。緊接著,王飛雪和團隊擴大戰果,成功研制出北斗一號全數字快捕和信號接收系統,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套系統不間斷穩定運行12年才光榮退役,成為北斗系統建設過程中的創新標桿。
時間轉瞬到了2006年,國家準備對北斗一號導航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當時北斗一號已成功運行多年,系統運行穩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張繼續沿用原來的技術指標和基本參數。但王飛雪敏銳地意識到,這是服務性能全面升級的絕佳機會,如果僅僅是單純的硬件更新,系統性能效果提升不會有質的飛躍。
王飛雪和團隊大膽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證后應用到北斗二號上,帶動了整個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效能的躍升: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一倍,各項參數達到最優值。北斗二號系統正式面向亞太地區開通服務時,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電,對國防科技大學北斗團隊予以表彰。
北斗三號建設階段,王飛雪率領團隊再次亮劍——實現任務全體制、全系統、全鏈路技術覆蓋,使北斗系統信號收發更好、授時定位更準、服務精度更高、發射功率更低、服務容量更大、終端設備更小。
把發射場當戰場,把實驗室當作戰室。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王飛雪所帶領的導航與時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攻克了制約北斗導航應用的終端小型化難題等近百項衛星導航關鍵技術。2019年1月4日,憑借在北斗系統建設中的突出貢獻,這個中心獲評“全軍備戰標兵單位”稱號。
“一般人說研發之苦,莫過于十年磨一劍。但對于北斗這樣的大國重器來說,25年來我們一直在努力磨好這柄利劍。”王飛雪告訴記者,“這條路,沒人知道哪里是盡頭,但我們必須走下去,如果說是使命感,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感——為建設世界上最好的衛星導航系統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