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按摩,在线观看亚洲视频,国产嫩草在线观看,91视频最新地址

首頁 新聞 > 科技 > 正文

空間科學研究亟須更多“空間”

“當前,通過粒子加速器、大孔徑天文望遠鏡、科學實驗衛星等大型科學裝置開展基礎研究的方式,已成為實現基礎科學前沿重大突破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布局卻相對滯后。因此,建議盡快成立空間科學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從體制和機制兩個方面實施深刻的改革。”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說。

吳季介紹,基礎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由探索式的基礎研究,由科學家興趣驅動;另一類則是由政府主導的、有組織的定向基礎研究。二戰以后,這類定向的基礎研究逐漸成為實現重大前沿突破的主流模式。科學衛星就屬于此類,其瞄準自然科學宏觀和微觀兩大前沿的研究手段,通過發射衛星獲取在地面上無法獲取的科學觀測和實驗數據。

有數據顯示,1950年以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成果中,只有一項是和大型科學裝置有關的。而在1970年后,超過40%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都是利用大科學裝置或科學衛星的數據完成的,1990年后這個比例高達48%。

前幾年,“悟空號”“墨子號”等科學實驗衛星的發射,備受民眾關注。“然而,近3年,我國科學衛星的發射數量幾乎為0。按照目前布局,到2021年,才會有科學衛星發射。”吳季說。

吳季表示,科學衛星任務的優先權很低,從2002年到2011年之間連續10年都沒有科學衛星立項。目前我國的科學衛星系列只有中國科學院在先導專項中實施,目前還沒有國家專項支持。

“衛星研制周期需要4—5年,因此,從現在到2021年將沒有科學衛星上天。2022年之后是否有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也不得而知。由于一個科學衛星計劃需要花數億至十數億人民幣,甚至更多,放在中科院先導專項中體量也顯得過大。”吳季說,盡管如此,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里的投入的絕對值也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如美國僅NASA一個部門每年的預算就近200億美元,其中有約1/3用于科學衛星。而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在“十二五”計劃5年中,只用了30億元。

吳季認為,未來20—30年中,空間科技領域將會步入快速發展期。選擇空間科學建立國家實驗室,可以為我們擺脫亦步亦趨、跟蹤和效仿別人,樹立自己獨特的目標提供廣闊空間。

吳季建議,選擇在空間科學領域設立國家實驗室,必須從體制和機制上做好籌劃。新的空間科學國家實驗室,必須考慮將中國航天技術力量統籌起來。同時,要將政府穩定投入和活躍的民間投入相結合,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extremex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