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期食品市場體量迅速攀升,三四線品牌產品居多
“全球好貨”“超低價格”“白菜價!便宜哭了”……如今,各類涉臨期食品的門店如雨后春筍出現,引起消費者和市場的青睞。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臨期食品企業暴增。各門店貨架上,知名品牌的產品偏少,三四線品牌居多。在概念炒作、資本入局的同時,臨期食品行業的“火”,需要市場大浪淘沙。
商場
近三月擠進3家,今年新企業井噴
“您這個洗護套裝還有嗎?真好使哎,便宜了快一半!”“沒了,庫房都賣光了。過幾天您再來看看。”傍晚,長楹天街商場一臨期食品店內人頭攢動。入門處,“一半價格”的大幅標語,吸引著不少顧客陸續進店。
加多寶涼茶1元一盒、依云礦泉水2.8元一瓶、大瓶百事可樂2.9元……這家面積約80平方米的店鋪,主要經營著零食、飲料、酒水、洗護用品、化妝品等數百種商品。“我們店臨期商品占到一部分,但不全是臨期。因為價格便宜,賣得快,幾乎每天都會補貨。”店員介紹說。
類似形態和功能的店面,僅在該商場至少就有3家。據了解,這三家店鋪均是在近三個月才開門營業。其中,有兩家是今年5月開門,另一家為6月開業。而這樣的場景,也出現在京城其他熱門商圈。記者以“臨期食品”“食品折扣”等為關鍵詞在生活服務軟件搜索,發現諸如三里屯、望京等區域都有不少類似店面。
線下實體店迅速“攻城拔地”,線上的“戰火”卻早已點燃。在各個電商平臺上,只要搜索關鍵詞,就能彈出諸多與臨期食品相關的店鋪。一份數據表明,目前在電商平臺上的臨期食品店鋪數量已經超過3000家。
臨期食品店面火,背后是市場體量的迅速攀升。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總產值規模超過3萬億元。即使按1%的庫存沉淀計算,臨期食品行業市場規模也有望突破300億元。
此外,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與線下店面不斷開張相比,行業里的企業,同樣大多是“新人”——某商業查詢網站的搜索情況顯示,目前全國范圍內,企業名、品牌、經營范圍中含“臨期食品”關鍵詞的企業共有約113家,企業名中直接包含“臨期食品”的企業只有約47家。其中,2020年以后登記注冊的有45家,僅今年以來登記成立的企業就有39家。
運作
拿貨價格1折起,三線品牌撐利潤
目前市場上涉臨期食品的企業,主要經營模式為直營和加盟。具體到加盟,臨期食品行業各品牌也挺“內卷”——有的需要數萬元加盟費,有的需要押金,有的則無需加盟費和押金。最低拿貨價格,可低至1折。
“正期、臨期、網紅、庫存、尾貨、特價商品,一站式集結。”廣州一家企業,此前常年經營進口食品,今年以來改做臨期食品加盟業務。“我們不像某企業,需要近6萬元加盟費,主要就是裝修設計的物料費和拿貨費用。”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公司有自己的進貨渠道,共有20000多種商品,以國產商品為主。“一般拿貨價兩三折,最低可做到賣價的1折。效益可觀,總體毛利潤在40%—50%之間,凈利率怎么著也有30%。”
江蘇某臨期食品企業,去年以來在北京已開設三家實體加盟門店。其招商負責人表示,加盟該品牌主要涉及三項費用——押金,依據店面面積為18000元—68000元、設備物料費1萬余元、以及進貨貨物價格。“正常情況下,一平方米面積要堆上去900元的貨品,不然會顯得稀稀拉拉,顧客體驗感不好。”該負責人說,加盟后會有專人幫忙指導選址、營銷等。“選址非常關鍵。我們在北京的門店,平均每天流水能做到8000元,平均利潤能達到35%。”
在多家涉臨期食品門店,店內或多或少擺有諸如統一、百事可樂、依云等一線品牌,但占比普遍很少。更多的臨期食品品牌,在市場上相對不太知名。業內人士道出這是一個商業規則——“一二線品牌的利潤薄、三四線品牌利潤更多。”
“你擺那么多一二線品牌,就是賠錢賺吆喝,必須多上三四線品牌!”某臨期食品品牌招商負責人更是直白。他表示,一二線品牌的貨源和銷售體系穩定,對產量的風險把控好,因此進入市場的臨期食品相對較少;此外,一二線品牌的市場價格很透明,三四線品牌相對模糊,“做這行,你要是一二線品牌的價格沒有優勢,你擺上去了更會讓顧客感受不到實惠,影響店面形象。所以,必須多鋪三四線品牌。”
演變
貨源穩定成考驗,淡化“臨期”標簽
臨期食品行業的貨源是否穩定可靠十分重要。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行業不少公司都有自己直接從廠家拿貨的渠道。不過,也有從市場各級經銷商、批發商等方面倒貨、湊貨的現象。
“我們在北京、天津有倉庫。無論從哪個廠家來的貨,都會一批批放進去妥善保管。”廣州某臨期食品企業工作人員表示,隨著行業發展,市場需求量迅猛提升。在最初階段,不少一二線品牌產品是市場追逐的對象,“不過它們哪有那么多的臨期產品啊?需求多了迫使進貨渠道也要更多。所以,有沒有自己穩定的貨源和倉庫就成為考驗。”
他透露,公司常年與國內外諸多品牌廠家合作拿貨。但市面上也有企業,沒有自己穩定的貨源和渠道。一旦下面的加盟商家缺貨,就會臨時從超市、食品零售經銷商、批發商等方面倒貨、湊貨,甚至異地之間調貨,“這樣的方式壓力大、耗時間,產品來源也無從保證,給本來就臨期的產品質量帶來了風險。”
“問我食品的來源、是否正品沒有意義。合同里會寫上,任何一款商品有變質、腐爛、超期等質量問題,我負責,還給你賠付。”某臨期食品負責人表示,該品牌2013年就涉足臨期食品,是真正打通了與大小企業合作拿貨的渠道。不過,眼下也有臨期食品企業并無自己的倉庫和穩定貨源,“不愿意、也不敢給你看倉庫和貨源。他們就是‘割韭菜’賺加盟費,我們叫它‘資本賭博式’做法。”
記者發現,如今涉臨期食品店內的不少商品,生產日期并不真正臨期,甚至多為今年7、8月份出廠。對此,店員們普遍解釋為“賣得快,來的貨很新鮮”。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既是一種營銷手段,也是臨期食品行業品牌隨市場演變,逐漸謀求轉變的信號。
“以前主要談‘臨期’,但事實上臨期食品并沒那么多,有一部分被市場消化,也有的被回收處理了。現在主要談折扣、談優惠、談特賣。”一名行業人士介紹說,隨著市場演變,一些行業品牌也在逐漸淡化“臨期”標簽,而“折扣”“優惠”“促銷”“特賣”等概念,更容易激起消費者的購買心理,對消費者的眼球和心理上的沖擊更直觀、更簡單易達。
聲音
入局者各懷心思 市場需優勝劣汰
“疫情影響了過去很多傳統實體渠道的貨源。做臨期商品的人增多,對消費者的折扣力度和利潤非常大,衍生出大量商家想進入這個領域。”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表示,類似臨期和特賣食品,在國外也有成型、成熟的商業模式,但在國內仍需謹慎樂觀。
賴陽認為,目前國內臨期食品行業有基礎,但也有一定亂象和風險。“不是所有的臨期東西都好賣;也不是所有臨期食品都有性價比。能否保障好品質、口味、食品安全和服務,需要觀察。”他說,實際上有相當多的連鎖店,其總部未必有足夠的貨源保障能力,以及低價支持各級店鋪發展的能力。因此,商家的風險也很大。“最后要么資本買單,要么中小加盟商買單。”
“各種想法的人都在入局。有的品牌總部是真想發展臨期食品行業;有的是為了炒概念、混融資上市,繼而套現;也有的是為了賺加盟費等。”賴陽說,臨期食品行業最終誰會勝出,主要看三點:第一,有沒有核心競爭力;第二,有沒有穩定有品質的貨源保障,以及相對誠信成熟的企業理念;第三,有沒有專業的現代經營的技術。包括選址、商品品類規劃、商品大數據管理和分析、如何降低成本,提升周轉效率等。“做到這三條,企業才能長期穩定發展。臨期食品這一新的業態,需要市場優勝劣汰、大浪淘沙。”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打工人年終獎多數和上年持平或下降,怎樣發才合理?
A股5家上市險企去年保費收入增長0.03%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排行
最近更新
- 混合云成為企業上云最優選擇,未來發展挑戰與機遇并存
- 金普新區五大主導產業增勢強勁 持續推進智能化升級
- 自貢高新區推進營商專員進企業 著力打造“高興辦”營商品牌
- 山東省新生優勢加速凝聚 發展動能實現新跨越
- 禿如其來的生意!斗不過植發,“假發第一股”瑞貝卡被遺忘
- 去年新增減稅降費超萬億 涉稅違法行為更將嚴查嚴辦
- 奧園10.78億元出售加拿大項目 助力境外債務重組
- 消息指蔚來正考慮在新加坡二次上市 公司回應:不予置評
- 綠地控股披露2022年上半年擬新增不超760億元擔保額度
-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2021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97.6%
- 特斯拉發布強勁財報 警告供應鏈問題將持續至2022年
- 冠城大通擬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約6-7億元等預計2021年凈利潤虧8-9億元
- 平安幸福年 同心共守護
- 新能源車企頻頻切入保險賽道 意在擴大產業鏈條
- 張一鳴再退出多家字節關聯公司職務 卸任字節跳動法定代表人
- 國家藥監局:推進化妝品新法規平穩實施 嚴防嚴管嚴控化妝品安...
- 三部門發文明確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具體要求3月1日起施行
- 十部門: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叫得響、質量優、特色顯的農村...
- 異鄉過年,溫暖不減
- “就地”過春節,精彩不一樣
- “只賣9塊9”的“隔離險”,葫蘆里裝著什么藥?
- 緊跟“三農”方向,護好國人“油罐子”,健康保障踐行長康
- 美素佳兒奶粉好嗎?美素佳兒從這三點出發證實自身品質
- 壓力傳感器工作原理
- 電子血壓計原理
- 各類放大器電路設計
- 電感線圈的常識普及
- 聯想ThinkPad T410真機拆解
- 無線通信原理
- 格力電器公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分紅總額或不低于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