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餅茶葉可以買一輛寶馬,天價茶是如何炒出來的?
近日,“一餅茶葉可以買一輛寶馬”的話題登上熱搜,由此引發媒體對炒茶的關注……人們發現,炒茶的人最終拿走了最大的利益,不少人被割了韭菜。對此,專家指出,以價格做杠桿來宣傳茶葉不是好事,如此高價的炒作,非但不能給當地帶來收益,反而會對品牌造成傷害。
對于茶市和愛喝茶的人來說,春茶上市是件大事兒。今年,茶葉再次上演瘋狂爆炒的戲碼。
日前,“一餅茶葉可以買一輛寶馬”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了消費者和市場的關注。有業內人士指出,天價茶葉通常是“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
據了解,炒茶現象由來已久,各種茶葉幾乎都被炒作過,尤其是普洱茶。在“炒茶人”運作下,它逐漸變成了“期貨”“股票”類的產品。
天價茶是如何炒出來的?《工人日報》記者采訪了炒茶人士、茶葉經銷商、業內人士和專家等。
“天價茶”屢見不鮮
炒茶現象并非最近才有。20世紀90年代,1斤鐵觀音茶王拍出了3萬元的價格;金駿眉最高時被炒到7萬多元1斤。近年來,普洱茶成為“投資茶”“金融茶”中的代表,日前登上熱搜的普洱茶一餅價格在28萬元至32萬元之間。
炒茶人士趙明新表示:“這在炒茶市場只是中等價位。目前,一餅‘班章六星孔雀青餅’價值84萬元左右。”
北京朝陽區一茶葉店店主洪先生介紹,將茶葉進行奢華包裝,給產品取個“花名”,編寫漂亮的營銷文案,制造“稀缺”“大師作”“非賣品”等噱頭進行炒作,就可以推高產品價格,價格從1斤幾千元到數十萬元不等。
“更多的買家是用來送禮的,每逢茶季,老客戶提前1個月就打電話把貨預訂好了。只要能開發票,他們一般不會深究茶品質量,包裝大氣上檔次就可以了。”洪先生說。
據業內人士透露,以“牛欄坑肉桂”等稀有茶葉產品為例,其產區面積小、產量低、出品少,但市面上種種高價巖茶并不少見,稍微有點檔次的茶店都有賣。“現在,有很多人在做仿制‘牛欄坑肉桂’茶的生意。他們通過收購普通肉桂茶或其他品種茶葉,經過焙火加工,貼上‘牛欄坑肉桂’標簽,再以高價出售。”
“天價茶”的品質真的“賽黃金”嗎?有業內專家認為,同一產區的茶葉,差距不可能太大。即使是古茶樹,雖然其生長環境、養分汲取方面的確比茶園里的好,但口感和品質差距絕不會像價格這么懸殊得離譜。以價格做杠桿來宣傳茶葉不一定是好事,如此高價的炒作,非但不能給當地帶來收益,反而會對品牌造成傷害。
瘋狂的“炒茶圈”
家住北京大興區的趙明新炒茶已經兩年多了。據他介紹,代碼、K線、指數、建倉、做空、期貨形成炒茶“一條龍”。在炒茶的圈子里,炒茶越來越像炒股。
有業內人士透露,炒茶的模式是大玩家控制上游產業鏈,壟斷產業生產,炒作抬高價格,囤積陳年老茶,以此帶動新茶價格上漲。他們通過拍賣,自賣自買對敲拉高,炒到后期,成品茶已經供不應求,就開始出現“期茶”。
“坐莊的大玩家自然是獲利的最大者。他們通過精心籌劃,有組織地出貨,把經銷商嚴格分級,控制其發貨,然后炒家放量甩貨,套取最大利潤。到最后,人們發現,最大的利益被炒茶的人拿走了,不少人被割了韭菜。”該業內人士說。
北京馬連道一家大益茶店店主黃先生介紹,對尚未上市的大益茶產品,炒茶圈子里衍生出了“期貨交易”。投資方按照一個預估價格來進行交易,看好這款茶走勢的人“做多”,不看好的人“做空”。
“一些線下店也會參與到炒茶客的投資中,有人買到茶后可以存放在店里,漲價后再賣出去,店里還能幫忙發貨。”黃先生說。
消費者切莫陷入“炒茶”黑洞
黃先生表示,期貨交易風險很大。“私下期貨交易,雙方都沒見過面,也沒有簽訂合同。很多10天、15天期的,等到最后一天對單時沒有貨,就跑路了。”
有炒茶現象就有崩盤情況。黃先生回憶,2007年上半年,由于天氣干旱,云南普洱茶減產一半,于是大量的茶商前來搶購,價格也被不斷哄抬。最高的時候,1斤普洱茶拍出了40萬元。
“在市場加速提升的時候,就是大炒家逃頂的時候,緊接著很多中炒家也跟著逃。因為一旦沒有大炒家左手倒右手的抬價,價格很快會自然回落。加之普洱的價格很高,消費基礎動搖,價格回落。”黃先生說,在短短半年后,普洱茶市場就崩盤了,價格一瀉千里,跌至白菜價。大量的茶葉加工廠倒閉破產,茶農們也損失慘重。隨后的2013年,普洱茶以相同的“套路”經歷暴漲暴跌,慘痛經歷歷歷在目。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表示,天價普洱茶的買家一是具備極高消費能力的人,二是投機炒作者,三是送禮人。“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這類消費容易滋生不正之風。
黑龍江朗信銀龍律師事務所律師田憲策稱,看似暴利的炒茶背后,是由一個個泡沫堆積起來的。“這種炒買方式不受合同法保護,風險極大。因為證據缺乏,導致很難維權。”
有專家指出,任何一個行業如果被炒作所綁架,都不可能真正獲得健康發展,茶產業也不例外。茶葉產地政府尤其應有長遠眼光,有效擠出茶葉生產、營銷的泡沫,引導企業將本地茶葉的真實生態、真實價值告訴市場,而不是靠“講故事”來跟風炒作。“茶葉是用來喝的,不是用來炒的,茶喝不炒才符合市場規律。作為消費者,理性消費是關鍵,不要盲目跟風,否則就會陷入炒茶黑洞。”
周懌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打工人年終獎多數和上年持平或下降,怎樣發才合理?
A股5家上市險企去年保費收入增長0.03% 行業整體增速放緩
8家險企股權被掛牌轉讓,為何險企股權不再被追捧?
排行
最近更新
- 格力電器公布未來三年股東回報規劃 分紅總額或不低于300億元
- 去年我國R&D經費投入保持較快增長 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提升
- Coinbase產品副總裁披露 NFT 平臺界面和購買流程
- 字節跳動將推出元宇宙社交App“派對島”
- 互聯網平臺上的“隔離險”熱銷,真像宣傳的那么靠譜嗎?
- 高端系列啤酒讓不少消費者止步,是物有所值還是收“智商稅”?
- 警惕搶票軟件背后的風險
- 年貨消費,今年更紅火
- 滿足超兩千萬輛電動車充電需求
- 平臺春節“發紅包”如何實現雙贏
- 直播帶貨亟須 走出“頂流迷信”
- 北京:新增感染者均來自管控人員
- 北京:多次違規停放用戶將被限制使用
- 房貸利率下調 年輕人要珍惜“首貸”
- 負壓救護車筑牢冬奧會疫情防控屏障
- 害怕過年的人,到底在怕什么
- 雖說虎年將至,但別被這些謠言給唬了
- 理性看待走紅的鄉村生活短視頻
- 銀保監會:堅持不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防止資本在金融領域無...
- 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
- 我國進一步縮短負面清單 為外商投資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 科技賦能冰雪運動打破時空界限 冰雪旅游發展呈火熱趨勢
- 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 已涵蓋200多個線下消費場景
- 年報業績預告火熱披露中 投資者要警惕高股價的財務大洗澡行為
- 強化常態化打擊,高效打擊“假企業”“假申報”等嚴重涉稅違...
- 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行動將啟 嚴防“飯圈”亂象反彈反復
- 持續深化減費讓利工作 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惠及企業的發展動力
- 深圳:試點開展互聯網處方藥銷售,實現相關事項“一網通辦”
- 特斯拉報告顯示第四季度其比特幣持有量沒有變化
- 波音Q4財報:787客機造成45億美元損失 三年來首次實現正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