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按摩,在线观看亚洲视频,国产嫩草在线观看,91视频最新地址

首頁 資訊 > 產業 > 正文

通州張家灣鎮77歲老人為消失的古城畫像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 作者 杜智廣 實習記者 張佳琪

康德厚收藏了各個時期的張家灣地圖。杜智廣/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是通運橋,村民管它叫大石橋;這是清真寺,這個角度的照片已經‘絕版’了;這是張家灣城東側的虹橋、東門橋遺址,一般人可找不到。”鋪開近兩平方米的手繪地圖,拿著厚厚一摞老照片,77歲的張家灣鎮張灣鎮村村民康德厚來了興致,對記者一五一十地講述起來。

這次聊天是在康德厚自家的小書店里,一進門映入眼簾的不是暢銷小說,也不是成堆的教輔資料,而是各種舊書。《張家灣瓷錄》《古代張家灣》《北京史研究通訊》……仔細看,其中不少都和漕運古鎮張家灣相關。“其實每天沒有幾個客人來,我開這書店并不為賺錢。”康德厚笑著說。

康德厚是地地道道的張家灣人,祖上隨漕運來到張家灣,自己工作近60年沒離開這座小鎮。老爺子見證了張家灣鎮建設的日新月異,同時心中也有不少惋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子窮,村里的老建筑拆的拆、壞的壞,這些年能記住村子歷史的村民越來越少。憑著對家鄉的一腔熱忱,退休后的康德厚開始走街串巷,搜集史料,希望通過畫地圖,把漕運古鎮張家灣的記憶“搶救”回來。

雖說書店生意一般,但來訪的客人不少。2015年,80多歲的鄰村村民劉志升來串門,愛讀書、喜歡歷史的二人相談甚歡。他們發現,曾為漕運重鎮、商賈云集的張家灣,幾十年來老店面已經慢慢消失,年輕人對張家灣的歷史知之甚少。

“老劉,以前那些老門臉在哪兒,您還記得清不?能不能幫我回憶回憶,我想給咱們鎮做張圖。給咱這些老人留個念想,也讓下一輩人知道咱張家灣古鎮還有那么輝煌的歷史。”“那還用說,我打小就住這兒,甭說門臉了,哪棵樹在哪兒我都能給你說出來!”

一個禮拜后,劉志升再次登門拜訪,送來了兩張手繪圖,一張是憑搜集的史料梳理的明清時期張家灣城墻內的布局,另一張是憑自己兒時記憶繪制的解放前鎮里的知名商街——長店街的商戶位置草圖,上面一共標記出了77家老門臉的位置、名稱和經營人。康德厚如獲至寶,隨即在此基礎上著手查歷史資料、找村民求證、請教行業專家,對地圖上的點位進行修正。一來二去,草圖又增加了50多處店鋪,同順當鋪、永元茶莊、瑞記干果店等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老店鋪躍然紙上,大大還原了古街過去繁華的樣子。

“最初我用普通打印紙畫,后來改用大號宣紙,現在是硫酸紙。最近有清華大學的專家來我店里尋張家灣歷史,我有幸得到了一張全鎮的航拍圖,此后我就在放大版的航拍圖上畫。”看到古鎮的樣貌日漸清晰,康德厚樂此不疲。

然而,為一座大部分遺跡已經消失的古鎮繪制地圖,絕非易事。據史料記載,張家灣古城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是為了保衛漕河、糧倉,防備蒙古兵侵擾而搶筑的,四周設有五座城門。“可惜四百多年過去了,保留下來的只有南面城墻的部分遺跡,而且殘損嚴重,想要準確地標記出老城墻的位置,難度可想而知。”從2017年開始,康德厚一有空就沿著南墻根兒挨家挨戶走,一戶一戶問,見著歲數大的老人就拉家常,憑著他們口述記憶,康德厚把一個個點位和參照物在地圖上標記出來。

“沒有精確的測量儀器,我就用步子量,一手拿著計數器,一手拿著地圖,一邊走一邊標。為了減少誤差,每標記一小段,我還得反復校正個五六遍。最難的是大部分古城如今都成了小區,一點都尋不到當年的痕跡,城墻拐彎兒處的確認難度更高,需要反復論證。”康德厚講述,“為了更準確地還原實際位置,我陸續探訪了100多位張家灣老人,繞著老城墻走了得有30多圈,膝蓋的毛病也是這些年落下的。”

直到2019年,地圖總算有個樣了,不僅老城墻的具體位置躍然紙上,古城的地形、地貌、濕地、排水、寺廟、大院、名人故居等人文風貌也得到還原,不少高校教授、科研人員為了研究張家灣古鎮歷史,已經成了康德厚家的常客,到訪者無不為老爺子堪稱專業的研究發出贊嘆。

“地圖我還在不斷地完善中,下一步準備繼續擴大范圍。可是年歲大了,身體也不如當年了,不知道還能這樣干幾年。”看著書店里堆成山的“寶貝”、多年積累下的攝影作品,康德厚很是感慨,“我小孫女是最喜歡聽我講這些故事的,有時候她還能給我查查資料、幫幫忙,挺有出息,希望我的努力能后繼有人。”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extremex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