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按摩,在线观看亚洲视频,国产嫩草在线观看,91视频最新地址

首頁 資訊 > 產業 > 正文

當前速讀:粽子一條街的男“婆婆”:不愛研究潮流的裁縫 包不出好粽子

▲張晉和他的裁縫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張晉的鋪面上擺滿各式創新粽子

■ 粽子一條街上,張晉是不肯打“婆婆”招牌的幾個粽子店老板之一。

■ 成都市馬鞍東路至馬鞍西路的“粽子一條街”火了30多年,最初因四位賣粽子的婆婆而聞名。隨著每年臨近端午的生意持續火爆,越來越多的顧客來了,電視臺也來了,還有不少看熱鬧的。

■ 如此火爆的勢頭下,“婆婆”名頭開始批量出現,從街頭走到巷尾,店家招牌一路上都是“馬婆婆”“李婆婆”“張婆婆”……而鳳毛麟角的,還有幾個不是“婆婆”的招牌,比如張晉的“與粽不同”、“七彩趙粽子”等。與婆婆們主打“傳承粽”不同,這位張老板獨家制作了30多種口味的創新粽子,比如冬陰功粽、照燒粽、烏飯粽、彩色粽等。

■ 50歲的張晉其實是一名干了幾十年的裁縫,只有初中文化。“衣服要有各式各樣的創新,那粽子肯定也要。我自己也喜歡吃,喜歡研究美食。”這個端午節,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采訪到張晉,聽他談起如何將一家裁縫店“擴大”為四個粽子鋪的故事。

1

創新粽的老板

別人用“婆婆”打招牌

他用兩年開創水晶粽

20多年前,張晉和粽子一條街“創始人”之一的馬婆婆是鄰居,只不過當時在馬鞍東路,他開的是一家裁縫店。

看到逢端午買粽子的人越來越多,愛好美食的張晉和幾個朋友開玩笑說,也想賣粽子。最初,大家只當他是一句玩笑話,“你一個做服裝的,干嗎要去做粽子?”

張晉不嫌麻煩,一條繩、一把米、兩片葉……把攤子往裁縫店外一擺,第一年和6個人合伙賣起了粽子。還好,裁縫店的熟客也來照顧生意。

乘勢而上的粽子生意并沒有做太久。2014年,隨著曹家巷“北改”工程推進,裁縫店從馬鞍東路搬到了附近的街道。“粽子一條街”越來越火,但是張晉換了位置的店面除了老客戶,新客戶幾乎沒有。

沒有了位置優勢,這位愛創新的裁縫開始動腦筋,怎樣靠粽子把顧客“搶”過來?

于是,開發新粽子的想法冒了出來。像泰式冬陰功粽、照燒粽、羅勒粽,外面聽都沒聽說過的粽子,張晉經過無數次調味,嘗試了十幾次制作,才最終被市場接受。而年輕人喜歡的榴蓮、拿鐵等水晶粽,統統都是張老板自學研發的。

比如用西米做成的晶瑩表皮,因為工藝復雜,他花了兩年時間,專門請教師傅加上不斷搜索資料。說到這,張晉的語氣有點“傲嬌”:“我做成以后,鄰里街坊做粽子的都想模仿,但統統做不了。”

雖然創新出不少新式口味,但那些失敗的粽子只能自己和家里人吃,最后大家都要吃吐了。

客人多了后,張晉的創新勁頭更足了,只要買家詢問有沒有什么類型的粽子,他都默默記下來,比如從浙江客戶那兒知道了烏米粽,從在云南上大學的女兒隨手拍里知道了花糯米粽,還從網上學會了水晶粽,“我就是想做全國各地的粽子,比如堿水粽、灰水粽,最后都會做出來。”

張晉表示自己的創新粽子不光是噱頭,最重要的還是要迎合四川人口味。“像泰式冬陰功的口味有點酸、有點辣,正好適合四川人的口味,醬香味,全國人都吃得慣。”

在包容度高、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的成都,張老板的創新粽也越來越火。這兩年,在“粽子一條街”上,一到端午,他要承包三個賣粽子的鋪面,加上裁縫店,總共有四個鋪面推出他的創新粽,全部不用“婆婆”當招牌,生意十分火爆。

2

裁縫師

看B站、搜百度 隨時緊跟潮流搞“調研”

張晉向記者分享了早期的“致富經”,比如粽子個頭會刻意做大,顯得實惠,外擺的攤位要用大桌椅,把粽子碼得整整齊齊,一看就清爽、干凈。

最重要的是,張晉可能是“粽子一條街”上第一個有粽子包裝的老板。1998年,婆婆們的粽子都沒什么特別的包裝。注意到端午節粽子要送人,張晉跑到駟馬橋批發市場買了幾十個水果籃,“高顏值”的粽子包裝一下就賣火了。

注重顏值,講究細節,喜歡與眾不同,這都源于張晉的本職工作——裁縫師。1996年,張晉開了一家裁縫店,鄰里街坊都來做衣服,根本不愁沒生意。

時裝生意講究新潮,靠手藝吃飯的裁縫師需要心態開放,肯鉆研,肯接受新事物,這也使得張晉不怕困難。“我文化程度確實不高,每天學一點,不會有好大成就,但至少不會被這個世界拋棄得太遠。”

前段時間,一位來自上海的老師請他做一條360°紐結的裙子,顛覆傳統的裁剪方式,一整塊布,領口處要做出一朵“盛開”的玫瑰花效果。這讓張師傅犯了難,50歲的他只有上B站學剪裁,去百度搜教程,制板了20次,才終于做出裙子。

日常除了讀書、看報,動用各種搜索網站學習,張晉還會進商場“調研”,看時下國內品牌流行什么面料、什么款式。張晉提到如果是在服裝廠,自己一個人可以身兼數職,設計師、制板師、燙工……

設計、裁剪服裝用到的幾乎全是幾何學,張師傅開玩笑說,如果學習成績不好,可是做不好裁縫的工作。其中花費的勁頭,考個“211”的學校都沒問題。

3

“張爸爸”

照顧病倒的母親 供養兩個女兒讀大學

提起既做裁縫,又做粽子的原因,這位健談開朗的中年人,眼眶不自覺地濕潤了。

回憶起“粽子一條街”最早賣粽子的婆婆們,張晉表示那時還沒什么“傳承人”來做粽子,婆婆們做粽子主要是為了補貼家用。包括到現在,“粽子一條街”的許多店主都是身兼多職,一到端午節便化身“婆婆們”,等到端午節過后,又開起了一家家美甲店、窗簾店、燃面店……往來穿梭的都是一個個忙碌、討生計的平凡身影。

當時,張晉的兩個女兒還沒上大學,母親癱在病床上。為了老老小小,張晉起早貪黑,客戶和左鄰右舍都說他太勤快了,“怎么晚上11點都不關門,早上7點鐘又開門了”。

早上7點40分就要送孩子去學校,晚上孩子補完課還得去接。張晉和妻子守著一家店和一大家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熬著。有一年買了房,又給顧客墊資了一批貨,幾乎掏空家底,最后甚至沒錢給女兒交補課費,只能“賒賬”。

但靠著敢打拼、敢創新的勁頭,一家人生活得越來越好,女兒們都上了大學,讀了研究生,粽子生意也成為張晉的副業。現在端午期間,他每家粽子店的生意每天流水能達到兩三萬元。

一直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他,因為家里太窮,沒辦法上學。但是他也表示,人無論什么時候學習,都不會晚。

張晉說:“人這一生,早吃苦,晚吃苦,該吃苦該走的路,不管多大年齡,都得去經歷。如果是小時候沒有做,中年沒有做,到了老年無論如何都會去做。我跟兩個娃娃也說,不管成績如何好,該吃的苦,還得吃,有能力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就像我做粽子、做服裝一樣,年輕人只要愿意學,我什么都教。我們老一輩不光要傳承手藝,也要學年輕人去努力創新,這樣生活才有奔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杜玉全 昌娟

攝影記者 呂國應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extremex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