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創新中國論壇舉行,共探如何協力補足基礎研究能力短板
9月18日,第十三屆創新中國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本次論壇在全社會高度關注基礎研究問題的背景下,以“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為主題,圍繞影響基礎研究的經濟、社會、科技政策等因素,探討如何協力補足基礎研究能力短板。此次論壇由中國科學報社、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創新中國論壇秘書處承辦。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出席本次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等知名科學家出席本次論壇并作專題報告。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主持。
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局長蘇剛,北京大學校長助理、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新資本論》《新經濟學》作者向松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鐵成,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社會經濟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蕭國亮,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首席科學家曹臻,百度集團副總裁、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吳甜等專家學者和科技企業代表分別就基礎研究相關話題作報告。
中國科學報社黨委書記劉峰松在致辭中表示,在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當下,人們對基礎研究的關注已不再局限于科學領域,而是成為社會公共輿論場的重要話題,這也彰顯出本次論壇的召開意義重大。“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曾以題為《無用知識的有用性》為題探討基礎研究以及自由探索的重要性,至今仍有啟發意義。”他援引上述文章中的案例和觀點提出,今天,如何站在國家戰略的制高點,制定適合我國基礎研究現實的科技政策和人才戰略?如何建立健全有利于基礎研究能力快速提升的激勵機制?如何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共同引導下一代對基礎研究的興趣和志向?這些都是高校院所及科學共同體所要做的必答題。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經濟學院院長董志勇則從經濟學的去從和學科發展的角度談了他對于相關問題的思考。“為什么我們要去‘五唯’,就是因為很多研究沒有講中國故事、扎根中國大地。”董志勇說,未來學科的發展就是要繼續讓世界讀懂中國,同時也要讓中國讀懂世界。對此,經濟學者要有擔當,“為天下之公器承擔起思考創造和豐富中國現代精神的使命”。他還表示,中國的未來將取決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因此,要堅定對市場的信念和信心,不斷推進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真正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杜祥琬以《在應用研究中感受基礎研究》為題作報告。“一項科學發現能開辟一個顛覆性應用研究領域,基礎學科的水平是應用研究的靈魂。”他從“蘇聯專家給的一個數據的爭議”講起,用詳實、生動的案例指出,基礎科學的革命性突破,能夠引領創新的方向,能夠開辟新的領域;而應用研究提出基礎科學的問題,也能反哺和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
“科技強國的一個標志是,具有基于厚重的基礎研究的科學發現能力。”杜祥琬最后總結說,未來我們要加深對“科技強國”內涵的認識,同時要注重創造更加友好的基礎研究環境,鼓勵科技人員憑興趣做想做的事情,并給以理解和寬容。此外,基礎研究也要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們愛質疑、愛提問的創新素質。
“真正的創新和原創,很多是通過基礎研究做的。但是我一直強調,基礎研究主要是少數人來做,基礎研究不是大眾化的事。”劉嘉麒在題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的主旨報告中談到,基礎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它非常專業、非常嚴謹,來得不半點虛偽和馬虎,只有具備了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夠承擔這項工作。同時,從事基礎研究的人要有奉獻精神、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和有一絲不茍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對此,政府、高校院所等要在政策方針上予以大力支持、予以寬容,優化人才培養和平臺搭建,改革評價體制,為基礎研究創造條件。
劉嘉麒認為,當前科學已經到了大變革、大創新的時代。“有些學科年年都有進步,但其實是一種量變,還沒有質變,現在需要一個突變的過程,這就必須要有新的理論和方法。”他說,因此,從事基礎研究的人不能夠循規蹈矩、墨守成規,要敢于思考、敢于創新、敢于標新立異,要想辦法做新的東西、做比別人強的東西。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鐵成以《強大的科學是民族復興的戰略資產》為題,提出了他對于發展基礎研究的看法。他說,科學除了物質方面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價值。而在新時代的起點,中國科學發展已經走過了跟蹤階段,正在進入開創階段。他認為,進入開創階段以后,中國科學要轉變發展戰略,即以自由探索為引領,以研究人員為中心,以科學共同體建設為依托,以公眾科學建設為基礎。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首席科學家曹臻系統報告了中國宇宙線研究事業的發展與騰飛的歷史,生動講述了四代人逐夢宇宙線研究的故事。從宇宙線研究科學發展的艱難歷程他感慨道:“只有扎根于祖國的科技事業,尤其是趕上我國靠科技強國的發展大潮,才能真正促進宇宙線研究向前發展,使得百年事業持續繁榮、邁上新的臺階,引領這個領域的騰飛。”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社會經濟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蕭國亮從經濟史視角出發,挖掘了基礎科學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自從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以來,一百多年來世界科學界至今還沒有可以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或量子力學等比肩的基礎科學突破。”通過回顧十七世紀前后英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他提出,所有權、自由與獨立對科學技術發展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
“‘根技術’供應不足,經濟和產業就不具備競爭力。”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新資本論》《新經濟學》作者向松祚從創新的規律和創新生態體系的本質出發,介紹稱創新生態體系是“一個持續動態演化的生命體系”,其核心要素是“多元、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科研體系”,并總結出創新的7個基本規律:文化至上、自由獨立、生態體系、多元包容、去中心化、跨界融合、專注持久。
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與基礎研究之間的關系,蘇劍表示,要想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要不斷地產品創新,這個產品創新的根源最后是基礎研究。“比如計算機、互聯網、手機等都曾是新技術新產品,但是現在它們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它們不大可能被淘汰掉,這就會導致需求持續地擴大。”他說,這表明,科技進步尤其基礎科學方面的創新,對于人類的長期持續發展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也會保證經濟的高質量的發展。
百度集團副總裁、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吳甜詳細介紹了支撐產業科技創新的AI開源開放平臺。她介紹說,智能時代,AI開源開放平臺正在成為各行業科技創新的底層基礎。以飛槳深度學習平臺為代表的AI開源開放平臺持續降低門檻,支撐各行各業應用AI創新。她還提出,無論加強基礎研究還是加速應用落地,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百度以飛槳開源開放平臺作為基座助力復合型AI人才培養,支撐企業創新,并持續繁榮生態助力產業智能化升級。
創新中國論壇由中國科學報社與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于2010 年聯合發起,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擔任論壇主席。論壇服務于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全方位推動中華民族“創新夢·中國夢”而努力,目前已成功舉辦了13屆,已成長為科教界公認的知名品牌。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深圳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為2360元/月 失業保險金為2124元/月
遼寧實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對缺口核定等作出詳細規定
部分保險公司推出隔離險 理賠卻存在諸多限制
排行
最近更新
- 露營風潮興起 國際戶外品牌紛紛進入中國市場
- 玉米市場出現降溫跡象 預計春節后玉米供應面相對寬松
- 高端消費品牌開啟漲價潮,大牌還能“笑”多久?
- 百世進入“減法”梯隊 能否堅守當前的道路仍未可知
- 入場容易盈利難,團車造車想要站穩腳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
- 爾旭大宅新型材料研產銷一體化,創新綠色新建材
- 兒童打鼾、張嘴睡覺要注意了 睡眠障礙將損害身體健康
- 8年開出4000多家門店,俏妃經期護理緣何成為女性剛需
- 預防大于治療,俏妃經期護理喚活女性生殖健康自生力
- 俏妃經期護理憑何為女性健康筑起防火墻
- 檳榔產業發展峰會展開,問道九五之尊品牌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 黑龍江科技招商大會大慶專場舉行 推動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 大事件 | 松偉官宣高圓圓為代言人,疊加億級高鐵投放
- “網紅”隔離險買易賠難?是營銷噱頭還是真保障
- 百億私募巨頭林利軍屈身道歉表信心,“少數”投資人為何不買賬?
- 雅居樂擬18.44億元向中海出售廣州亞運城26.66%股權
- 2021年中國跨境資金流動有序 國際收支自主平衡
- 時隔九年,娃哈哈再做醬酒,這次能成功嗎?
- 2025年中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消費體系將初步形成
- 銷量連續7年居世界首位 新能源汽車有望加速增長
- 一張滑雪票蘊藏無限商機:冬奧會點燃冰雪消費
- 綠城服務盈利增長不及預期 野村將其目標價由12.5港元下調13....
- 銀保監會規范銀行服務市場調節價管理:劃出五條紅線
- ?17家酒企上榜2021年綠色工廠名單
- 麥當勞在推特上發了一個手勢,要痛失韓國市場了?
- 衛生間如何進行清潔消毒?北京疾控:要注意4個環節8個方面
- 上海發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 到2025年產業規模將超萬億元
- 上海:去年科技信貸授信規模1583億元,科技保險助力科研穩發展
- 中國癌癥防治十大建議發布 公眾應改變多種不良生活方式
- 火山有色加強服務傳統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