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舉措 突破學生近視防控瓶頸
——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的“武漢模式”
預防近視須多運動。黃洪云 攝
學生們在做視力檢測。周銳 攝
6月5日,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全國青少年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暨2018年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集中調研會,教育部向武漢市授予“全國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示范區”牌匾。
從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生近視防控試驗區”,到2018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示范區”,十年中,武漢市成功完成了從“全國學生近視防控試驗區”到“全國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示范區”的華麗轉身。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的“武漢模式”到底是什么呢?
自2005年起,武漢以政府名義連續下發文件,以問題為導向,創新建全了組織管理與保障機制。通過十年研究與實踐,歷經“查病治病”“綜合防治”,至“視力健康管理”,武漢市構建了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與體系,建立了群體公共服務與個體專項規范,研究開發了“智能監測與數字化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系統”。
有關專家認為,“武漢模式”體現了三大創新:一是管理機制創新,二是防控理念創新,三是技術服務創新。創新解決了政策的保障與落地問題,實現了中小學生的近視防控關口戰略性前移,運用智能監測數字化管理系統使學生視力健康管理能精準及時、便捷實施。截至目前,武漢市重點監測和管理學校小學階段視力低下檢出率出現了“三連降”。
舉措一:政府主導健全組織與管理保障機制。
十年來,武漢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相繼頒發了系列文件,確立了工作目標、任務與措施,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多部門聯動的組織管理機制,成立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指導委員會,分管副市長牽頭,納入各部門職責,統一組織管理,提供公益服務保障;組建多學科專家成立市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專家委員會,負責學生近視防控的研究與技術指導,創新機制成立非營利性“武字頭”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武漢市青少年視力低下防制(預防控制)中心(簡稱武漢市視防中心)。變“治”為“制”,由市疾控負責業務管理,市教育局為主體負責組織實施,武漢市視防中心配合政府部門承擔全市學生視力健康的技術研究與技術服務,開展群體學校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公益性服務,通過健康促進與教育推動群體與個體視力健康管理服務協調發展,為學生視力健康的全過程、全周期的服務提供保障。新型機制產生了較好效果:一是將“養人”轉變為“養事”,二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三是監管與實施職能分開,保障視力健康管理工作有效實施,實現了防控成本降低,科學性增強,工作效率提升,“一降、一增、一升”的三重效應。
舉措二:戰略前移,構建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與體系。
武漢市堅持健康理念。實施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戰略前移,在防控周期上前移,抓早抓小;在防控環節上前移,從治療前移至預測、預警;在預防意識上前移,對視力健康的學生進行早期干預。通過研究與實踐,構建了“以促進學生視力健康為目標,以科研為先導,以學校為平臺,以中小學生全人群為對象,集健康教育、監測預警、綜合干預和動態管理于一體”全過程的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融合多方位(預防、保健、康復)、多層次(生理、心理、社會)、多環節(學校、家長、學生)、多階段(視力正常、假性近視、真性近視),建立了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基本公益服務與專項服務規范,研究開發了“智能監測與數字化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系統”,武漢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工作以點帶面科學有序推進,在實踐中產生較好效果。
武漢市視防中心、學校、家庭三方共管,共建學生視力健康保護“四道防線”:以教育提升素養,建立學生視力健康教育“前線”,以監測促進自我健康行為,守住監測預警“底線”,以綜合干預提供保障,筑建綜合干預“保障線”,以動態管理來持續維護健康,形成動態管理“監控線”,真正將視力健康管理工作融入到學生成長的細節之中。
在紅領巾學校,這一“三方共管”守護學生健康的舉措得到生動注解,江漢區教育局體衛藝站站長陳杭介紹,武漢市成立市、區、校三級組織管理機制,由局長與校長牽頭,將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納入績效考核。學校由校長負責,在武漢市視防中心指導下,派技術專員與校保健老師負責學校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的技術指導與技術管理,班主任為責任主體,為減輕班主任負擔,班級設立學生“視保員”協助班主任老師督導學生與家長落實班級及學生家庭視力健康管理。近年來,學校在武漢市視防中心的指導下,通過運用智能監測與數字化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系統,化繁為簡,抓好“每日、每周、每月、每學期”學生視力四步驟,就能將愛眼行動自然地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每日愛眼就是“讀寫姿勢要正確、課間遠眺要堅持,二操陽光一小時”;每周愛眼則是“完成愛眼作業,評價用眼習慣,關注視力健康”;每月愛眼在于“班級護眼工作評比,愛眼心得交流,愛眼故事分享”;每學期愛眼則是“二次視力監測、一次愛眼護眼專刊、一次愛眼護眼專項工作評估分析會”。較好地落實學生視力健康管理,促進自主健康行為。
舉措三:運用智能監測與數字化精準、高效開展群體與個體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
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重點、難點在于督促和持之以恒,運用互聯網+思維積極推進學生視力健康管理,近幾年,武漢市視防中心聯合多方力量共同研究開發了“智能監測與數字化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系統”。這套系統是基于武漢市中小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的服務體系開發而成。
紅領巾學校李艷梅校長介紹說:“自武漢市視防中心運用智能監測數字系統指導學校開展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以來,讓我們更深入、輕松便捷完成工作,也讓學生自主標準規范完成教育部每學期2次的視力自測,并可及時進行多點、多因素分析、預警與評估,可對學生的課堂讀寫姿勢、用眼環境、眼保健操執行情況、陽光戶外活動等進行監控;同時還將知識融入‘系統’激勵學生與家長自我學習,用數字開展健康教育與促進。”
武漢市視防中心主任楊莉華介紹,武漢市組織多學科專家,將預防與臨床有機結合,探索構建全過程、全方位的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從以“治療”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解決了社會服務終端化,缺乏全過程健康管理服務需求問題。武漢市視防中心通過十多年探索,建立了群體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基本公共服務規范與個體專項視力健康管理服務規范,通過“智能監測數字系統”全程管控學生視力健康狀況,對干預執行與干預效果進行評估,為全面推廣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全過程服務,建立起保護學生視力健康的“防護墻”。
“武漢模式”的成效與成果
武漢市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公益性服務,堅持預防為主,戰略前移。強化政府各部門在中小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將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納入相關部門與單位的工作職責,實行績效目標管理,從幼兒園開始,實施全過程視力健康管理,共同維護學生視力健康權益。
武漢市創新建全了五大組織管理與保障機制,把防控工作落到實處;構建了“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模式”;通過教育部組織專家鑒定為“國內領先水平”;完善了“四項服務體系”,制定了“群體學校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公共服務與個體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專項服務”工作規范;研究開發了“智能監測與數字化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系統”;形成完善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學生視力健康管理的服務模式與體系(即5421模式)。
武漢市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工作以點帶面科學有序推進,學校工作形成常態,學生視力健康素養較大提升,92所重點監測學校監測數據顯示:學生標準化視力低下率從2014年至2017年由50.83%下降至45.45%,其中,小學階段分別下降0.20%、2.45%、3.31%,實現“三連降”,92所重點監測學校有72所學校學生視力低下新增率得到控制,視力健康管理落實越好,學生視力低下的新增人數越少。在科研方面,發表論文12篇,獲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技術專利7項。
武漢市學生視力健康管理工作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全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授予該市“全國健康促進與教育示范基地”稱號,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計委聯合主辦的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上,《武漢市學生視力健康促進與健康管理實踐》被作為優秀實踐典型案例進行交流,武漢市學生視力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在各地相繼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