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磨坊劉水晶:“自由作家”重塑經典文學尊嚴
北京紙磨坊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圖書出版公司,先后出版了《羊哭了豬笑了螞蟻病了》(陳亞珍)、《沒有街道的城市》(蘇先生)、《隱形的女人》(孫頻)、《盲谷》(惠潮)、《弄堂深處的閣樓》(丙丁)、《我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行者小強)、《如夢婉約》(鄧志平)等文學作品(注:前五本是小說,后2本是散文和詩歌),這些作品有的獲了大獎,有的在圈內引起了不小的反響,還有的被載入學生教輔材料作為范文。可以說,紙磨坊這幾年在文學圈子是鼎鼎有名。
記者:我們關注到,這幾年紙磨坊一直致力于出版?zhèn)鹘y(tǒng)小說類圖書,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在傳統(tǒng)文學轉向低迷,而網絡文學大行其道的當下,因為經濟效益問題,各家出版機構紛紛放棄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出版,轉而做外版書,或者其它類圖書,紙磨坊堅守做小說出版,這其中有什么奧秘嗎?
紙磨坊劉水晶:前些日子,央視播放一部電視劇《初心》很火。劇中甘祖昌放棄將軍的高官厚爵,甘愿回鄉(xiāng)當農民。根本原因在于當初他參加解放軍,目的是為了村民能有飯吃,能過上好日子。甘祖昌不戀高位而選擇奉獻,不圖享受而甘于奮斗的精神成為領導干部的楷模,時代的先鋒。這種精神,是做作不出來的,也不是一時興起。那是因為內心的一種責任,和甘祖昌將軍的價值取向決定的。
紙磨坊之所以堅守文學陣地不撤退,那是因為,這里有一幫喜歡文學的編輯在奉獻著,他們的喜悅來自于看著自己親手打磨的一本本文學作品成功出版上市,這也許是就是信仰的力量吧。正是這份信仰,讓我們堅守在這塊陣地上,用不撤退。
記者:紙磨坊正在推廣“自由作家”征稿方案,在方案中提出了“用心創(chuàng)作的,表達一種理想傾向和真摯情感的文字作品”,跟諾貝爾文學獎提倡的“在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出理想主義傾向的最佳作品”有何聯(lián)系?
紙磨坊劉水晶:還在我上學的階段,讀過一套“布老虎”叢書,那是一套令一代人癲狂的作品。無獨有偶,廣西西大出版社目前正在做一套“理想國”叢書,可以說是本本精品,讀來甘之如飴。可以說,自從走入出版行業(yè),就一直有一種做一套經典文學叢書的想法,這個想法最終在看到一個上海的作者一部《弄堂深處的閣樓》后成熟并付諸實施。這就是“自由作家”叢書方案的靈感來源。
有了這個靈感,我不自然的想起了諾貝爾文學對作品的要求,逐步梳理出了“自由作家”的組稿方案。“自由作家”強調了一點,就是出版那些“用心創(chuàng)作的,表達一種理想傾向和真摯情感的文字作品”,也就是必須有態(tài)度寫作。在形式上,我們也提了一些要求,冷靜的,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夠完全表達、釋放作者內心欲望,給人以責任感、堅韌毅力、成熟穩(wěn)重的作品,而且作品限于小說、詩歌、散文。
記者:“自由作家”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目前效果怎么樣?
紙磨坊劉水晶:一個作家創(chuàng)作出一部二部作品,在當下每年出版50萬種以上圖書中,很難有一點點影響力,甚至根本出版不了,即使出版了,你也到不了市場上銷售,這樣埋沒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面對這種無奈的局面,誰都無能為力。當下人都很焦慮,手機閱讀便捷泛濫,各種誘惑的信息無孔不入,標題黨用獵奇、色情、煽情的文字處處勾你入局,誰還有時間去安心讀經典呢?
紙磨坊策劃出“自由作家”叢書,就是想打造品牌,合眾人之力,讓入選“自由作家”的圖書形成合力,從而影響讀者關注。紙磨坊經過7年時間的發(fā)展,已經建立了很暢通的圖書銷售渠道,如果能做好營銷,匯集起好的作品,就一定有希望在圖書市場掀起風浪,弄出動靜。
“自由作家”征稿方案推出后,得到了很多作家的回應,截至目前我們收到了上百部作品,甄選出的符合要求的作品有十多本,目前已經上市的有《弄堂深處的閣樓》《一個人的行走》《如夢婉約》。
記者:能具體談談入選的小說、散文、詩歌代表性作品嗎?
紙磨坊劉水晶:紙磨坊之前出版過的很多小說都是符合“自由作家”這個標準的。2017年3月20日,我收到上海作家丙丁一部小說《井》,在讀完幾個章節(jié)后,我不自覺的寫下了這樣幾句話:“我嘴角帶著笑,躲在月光照著的窗前,回憶兒時逐漸遙遠的往事。這是冷眼旁觀式的敘事方式,以兒童的視角,回顧波瀾壯闊的過去,我那時是無知的,所以現(xiàn)在痛徹心扉。讀你的《井》,我從中嗅出了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坡菲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的味道。這是意識流的寫法,不動聲色間、用唯美的文字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寧靜、激動的歲月。”我們在微信里進行了簡單的交流。丙丁告訴我:寫出這部作品,主要受蘇童、馬原、格非、葉兆言等作家先鋒文學影響大一些,也讀過薩特的《文字生涯》、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寫作中下意識選擇這樣一種敘述方式。就這樣,我們簽訂了出版協(xié)議。《井》最終變成了《弄堂深處的閣樓》,并在出版前入選“自由作家”首部作品。這之后,“自由作家”方案逐步完善。下面具體談談這部小說(綜合了幾個人觀點):
有一本描寫上海弄堂文化的小說《繁花》,通篇用滬語寫作,應該說很富有地方特色,然而作者似乎過于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情景再現(xiàn),而缺少一點對底層生命的深度挖掘,對比之下,從這個角度來看丙丁的《弄堂深處的閣樓》,應該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學現(xiàn)象。小說中,作者似乎并不刻意去編撰一些曲折離奇的悲歡離合故事,也沒有強烈的現(xiàn)實批判意識,而是將敘述重心放在一個生活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棚戶區(qū)少年孫小剛的身上,用他的眼睛看自己以及周遭的一些事物。
小說首先是對自己的來歷進行反思。“我是誰?為什么我從生下來那一刻起就是我了?我為什么不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等其他任何一個人,而偏偏是我,孫小剛?”這樣的自我追問帶有著強烈的哲學意味。孫小剛也許是一個天生神經就比較敏感的孩子,這從小說中關于他的噩夢以及夢游等一系列的描寫中能夠看得出來。然而這只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他的家世以及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也給予了他很大的精神刺激。那個年代居住在上海棚戶區(qū)的人,三代以上都是來自江浙以及更加偏遠農村的流民,他們在上海這座大城市的邊邊角角里落下了根,在屋棚瓦礫間開啟了新的生活。由于歷史的原因,他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堪回首的過去和難以啟齒的悲慘遭遇,這些不堪和悲慘使得他們對自己的家世不是集體失憶,就是有意地諱莫如深,到了孫小剛這一代,孩子竟然成為了沒有歷史的人,他們“一生下來就在這里(棚戶區(qū))了,歷史從這里開始,也從這里消亡”。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孫小剛的自我追問又被蒙上了一層文化尋根的色彩。對于這樣的追問,小說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從孫小剛與井下老人的一段交往,以及老人的身世上做出了側面的暗示,這樣的寫作技巧非常高明。
有了自我的反思便會有進一步的自我確認。孫小剛的自我確認是從一只名叫“功課”的流浪貓開始的。“長久以來,我一直是爺爺的孫子、爸媽的兒子、老師的學生、同學的同學、大孩子們欺負的對象,到底什么才是屬于我自己的呢?”小敏阿姨送給他“功課”以后,“我才第一次感到自己無比強大,同時又是無比的軟弱”,因為“我有了需要自己保護的東西,一只毛茸茸的小生命”。在學校里,他是老師們重點監(jiān)管的對象,同時,一個名叫“斜眼”的大孩子還時常欺負他,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一種對自我強烈的否定。然而孫小剛卻不甘于這種否定,他要做出自己的反抗。他與同學李軍對班里另一個不受人待見的同學張祺進行百般羞辱、戲耍,以及后來的背叛和出賣都是在對自我力量的一種肯定和宣泄;他拿起菜刀裝腔作勢地要去報復斜眼,并下意識地激怒為此趕來阻攔的父親以圖達到后者替自己興師問罪的目的就是對現(xiàn)實很有策略的反抗……也許在我們的眼中,孫小剛所做的一系列所謂的反抗都是茫目和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確實看到了一個幼小心靈的困惑與掙扎。
小說觸及了對命運的思索。小說的時間跨度并不長,僅僅是從故事主人公孫小剛小學三年級暑假寫到了五年級末的升學考試,然而作者顯然用了一種類似意識流的敘事手法,這使得小說中的人物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具備了更為靈活的表現(xiàn)力。例如,作者在寫到孫小剛與女同學趙麗萍的交往時,突然筆鋒一轉,直接將人物放到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在現(xiàn)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探討了兩者之間關系發(fā)展的種種可能,繼而又跳轉回去,并在兩個時空中不斷的穿插跳躍,最終完成對一個看似愛情故事實際又含有豐富現(xiàn)實隱喻的文學書寫,這樣的寫作手法在歷來的文學作品中是別具一格的。小說還寫了一些其他人物,無論是情路、事業(yè)坎坷的伯父,講求功利的父親,還是郁郁不得志的小鄔老師,甚至那個過于早熟的孩子張琪,所有的人物似乎都被現(xiàn)實所圍困而無法自拔,他們的掙扎與求索看似合乎理性,實際卻與孫小剛一樣,微弱而又不得要領。由此看來,在人們沒有完全認清自我與現(xiàn)實,存在與表象之間的關系前,命運是何其的相似!救贖又如何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來看,《弄堂》又是一部多聲部的敘事,所有的故事線索都互為陪襯,并且很好地交織在了一起。
總體說來,《弄堂》這部小說堪稱經典作品,是歷年來七零八零這一代作家筆下難得一見的現(xiàn)實主義力作,其中充滿了各種隱喻和象征,作者寫了一個人的童年,但又不局限于童年,而是將它寫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并以此作為那個時代底層上海人的精神寫照。能達到這樣一個藝術高度的作品不多,我認可的作品僅有《白鹿原》《古爐》《蛙》《江南三部曲》《繁花》等為數不多的作品(請原諒本人淺陋,因為讀的作品并不多,且有自己偏好所致)。
下面再談談散文代表作《我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
《我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是一本散文作品集,如果你正有心要安靜下來,并對收獲安靜有所期待,那么讀一讀它,或許是一件美好的事。
作者行者小強,是個了不起的強者,在我眼中,他不是小強,而是大強。我對他是從他的故事開始感興趣的。行者小強從一無所有的學生到騎行西藏,赴美帶薪實習,新西蘭打工旅行;從一枚文青到1年內眾籌2家青旅和1家青空;從退去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到終南山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名曰修行;從2本書的作者到重新上路……讓我看到這名89年的作者超人的毅力和魄力,無不勵志著你我。行者小強回國創(chuàng)立的小強環(huán)球工作室,免費地幫助了150多名青年人在國內30多家青旅打工換宿,幫助5名學生赴美帶薪實習,幫助70多名青年人赴澳洲打工度假。行者小強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試圖幫助中國青年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我不想被這個世界改變》,是行者小強在歷經這些不平凡的事件時真實感想在文字上的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了幾個鮮明特色:一、所有文字作品,都是來自作者本身體驗和經歷,所以表達的情感是真摯、誠懇的,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二、他的風格是不同于以往的作品的,它反雞湯文,不是簡單的說教,是苦行僧式的展示,有點釋迦摩尼創(chuàng)世的味道,我只能把它暫時命名為“小強體”。三、基于前面兩點,我認為,他正在給我們創(chuàng)造一種有態(tài)度的文獻,他是有理想傾向的作品,所以他的作品是有思想性。也許暫時還不明顯,但我深信,他終究會創(chuàng)作出屬于世界的精神作品。
我不知道小強在終南山修行半年時,到底悟透了什么?頓悟了什么?我知道,人生需要安靜,需要停止,才會有大得。我們常常奔馳在路上,沒有機會停下,也不敢停下,只怕停下就被拋棄。可圣人不是,相傳釋迦牟尼16歲那年曾駕車出游,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后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尸,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xiàn)象,非常感傷和苦惱。29歲時,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離家之后,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 6年后,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于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后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yǎng)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后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即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 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小強修行那年28歲。小強的這次停止,會帶來什么呢?
事實上,詩歌是我的最愛,我喜歡標榜我是詩人。所以我極力推薦鄧志平先生這部詩集。很想為他多做點什么。
縱觀四大文明,最先留給這個世界的都是詩歌。古代印度有《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古代希臘羅馬有《荷馬史詩》、中國有《詩經》。詩歌是人類最古老、最經典的文學形式。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中,有一半以上的獎頒給了詩人。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詩歌情懷。
《如夢婉約》入選“自由作家”首先是作家有態(tài)度的創(chuàng)作,是一部簡單、純粹的詩集。詩歌如李清照的婉約,又似柳永的浪漫,每一首詩歌讀來朗朗上口,詩文耐人咀嚼,詩意經典回味,詩韻徘徊悱惻,捧讀如飲甘醇,久久不舍得放下。《如夢婉約》猶如給時時刻刻被這個社會表達出來的煩躁、忙碌、悸動困擾著的現(xiàn)代人注入了一股清流,讓人的心靈獲得片刻釋然和放松,如訴如泣、如脫如凈,如天籟之音。可以說,這些詩歌都是作者從心靈捧出來的真誠和超脫,是現(xiàn)代婉約派詩歌的典型代表。詩歌凝練簡約,意境深遠,韻味十足,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帶來美的享受。
世界需要詩歌,我們需要詩歌。
記者:你一再提到經典二字,你怎么定位經典作品的?
紙磨坊劉水晶:什么是經典?東西方都給出了定義。《文心雕龍·宗經》中說:“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此“經”就是經典意義的來源,這個定義說明經典是指長期流傳中形成的,并且具有歷史傳承的思想觀念的文本。《揚子法言》中說:“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就是說,經典是經過歷史選擇的文本,只有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能成為經典。孔子在《論語·學而》篇中用《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解釋。
西方的經典意義與中國相近,只是因其文明源流而有所不同。古代希臘羅馬的《荷馬史詩》與雅典諸子因為在基督教之前,一般稱為古典文本,羅馬以后的名著成為了經典。所以,現(xiàn)在使用的“經典”一詞意義相當寬泛,成為廣泛流傳具有歷史時代與文明精神代表性的論著的通稱。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他們要么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紙磨坊認為,能稱得上經典起碼包含以下幾點:1.經典必須是一些永恒的東西,不局限于某一個時代,具有價值追求的作品。2.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學成品具備純粹的藝術性,去功利性的。3.文字優(yōu)美,能深深吸引讀者,能重重撞擊讀者的心靈。
最后,借用伊塔洛·卡爾維諾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經典文學的崇高敬意吧:"我對文學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著只有文學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給予我們的感受。"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諾基亞/堅果/華為對決全面屏 2K價位誰更值得買
廣州日報:創(chuàng)新讓非遺更好傳承
諾基亞7 Plus拆機測評 這做工照樣砸核桃
排行
今日要聞
- 紙磨坊劉水晶:“自由作家”重塑經典文學尊嚴
- 大咖云集,共議寧波“智”造 ——2018中國(寧波)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峰會成功舉辦
- 《今日財界》手機電視平臺攜百余位知名藝術家助推“藝術+金融”的融合發(fā)展
- 水滴籌深度發(fā)力,精準扶貧助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趙文卓代言捷虎能量,引領個性新高潮
- 中國首屆“工業(yè)+互聯(lián)網”高峰論壇將于5月25日在上海舉行
- 拒絕濕噠噠,烘干機給你陽光般的干爽舒適
- 《今日財界》原創(chuàng)財經節(jié)目“消費景觀”,深度探究消費行為的背后
- 金投手用戶故事:一個鄉(xiāng)村醫(yī)生的2萬救助基金
- 北京宿州企業(yè)商會一周年慶典暨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