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華:當代企業不可缺少"工匠精神"才能走得更遠
在鞋底制造領域,生產誤差保持在0.5mm左右,就足以在行業內站穩腳跟,但德州鑫華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卻堅持將誤差降到0.05mm。
對每一件產品近乎“偏執”的要求,讓這家企業短短數年內,躋身國際一流鞋企的供應商梯隊,年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上,徒步方隊作戰靴的靴底,就產自鑫華潤——這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改寫企業進化史的巨大威力。
近日,記者走進工廠、職業院校,從一線發生的故事中,探尋問題的答案。
將專注與創新植入企業的基因里
4月27日,亞薩合萊國強五金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一臺臺數控機床正在運轉,42歲的趙磊提高著嗓門,點評徒弟們生產的模具。
趙磊可是公司的一個“寶”,他是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德州首席技師。 22年來,已為公司設計制造模具600多套,工藝革新達100余項,為企業實現產值近億元。
模具,被稱為“工業之父”,最終的產品什么尺寸、什么彎度、什么質量,都“遺傳”模具的基因,模具不精細,產品必定是殘品、次品。
國強五金就吃過這方面的虧。內平輪護板是汽車輪上的一個零部件,這個產品的開發曾一度困擾企業很久,公司設計過一套模具,但生產出來的產品毛刺嚴重,銼后對護板有損壞。
如何吃掉這些“毛刺”?趙磊對這一課題主動發起挑戰。
從那以后,趙磊每天都像釘在機床上一樣,埋頭攻關,經過上百次的實驗修正,最終設計出一款生產無毛刺內平輪護板的模具,并在公司內創造了一個至今無人打破的記錄:該模具無毛刺生產達到了120萬次,創造了上千萬元的市場價值。
打破記錄的背后是工夫。 22年前,趙磊還是一名學徒工,當師傅將一張寫滿數據的模具圖紙交到他手上時,他一下就懵了。“沒想到一塊鐵疙瘩,還有這么多學問! ”為了吃透這張圖紙,趙磊起早貪黑、勤學苦練,先后“啃”掉了200多本專業書籍,才學成出師,并創造了后來的記錄。
在趙磊看來,沒有一股子精益求精、愛鉆牛角尖的“傻勁兒”,當不了“工匠”。“粗制濫造是賺快錢,‘工匠精神’是看長遠,需要企業摒棄浮躁,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趙磊說。
鑫華潤公司模具廠經理王操則為“工匠精神”賦予了“創新”的含義。
僅去年,他就拿了4個發明專利,給一方小小的鞋底,注入了極高的科技附加值。比如,他發明的“高精度抽真空連幫模具”,就大大提升了鞋底制作工藝水平。
過去制作橡膠鞋底的模具是鐵制的,鞋底表面粗糙,模具重,容易產生排氣不良、裂口等問題,不但影響美觀,還影響內在質量。王操將鐵換成表面更光滑的特制鋁合金,解決了這一行業難題,也減少了模具重量,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這一“換”看似簡單,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讓特質偏軟的鋁材承受上萬次的擊打。為此,他進行了歷時8年的埋頭鉆研。他幾乎天天泡在實驗室,經常工作至凌晨,最終,數百次的失敗數據堆積出了最佳配方比。
記者問他,讓他這么投入的動力是什么?“氛圍好。 ”王操告訴記者,公司的老總本人就是一個“技術癡”,比員工還有鉆勁兒;而且,整個公司也非常重視創新,有了專利不但能拿獎,還能拿公司的股份。“誰創新,誰就被重用,感覺自己的勞動有價值。 ”王操說。
讓優秀技工更體面
在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初見毛軍,他正坐在工作臺前,聚精會神地在一個黑陶器皿上刻字,手中刻刀飛舞,刻出的字卻跟米粒差不多。記者拿起放大鏡觀察,每個字的筆畫卻清晰明了,瀟灑漂亮。
硬刻陶,是毛軍的一大絕活兒,他的一套硬刻陶水滸人物作品,曾被出價過百萬元。但是,刻陶的過程卻很清苦,工作臺前一坐,往往連續幾個小時。
讓毛軍保持旺盛創作能力的,除了踏實的品格,還有獲得認可與尊重時的滿足。
公司既保障了他的收入,又給他留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公司從來不用數字來衡量工作,更看重的是你是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毛軍說,這讓他感到作為藝術家的體面。“技術才是‘鐵飯碗’,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說這話的,是德州齒輪有限公司員工喇建文。
今年49歲的喇建文,17歲就進入齒輪公司當工人,曾連續7年被公司評為生產能手和技術能手,還拿到了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去年,他個人完成工時達5897小時,是公司人人敬佩的“鐵人”。
他的想法很樸實,謀生看手藝,只要技術過硬,就不愁拿不到高工資。
“我現在的工資,比一般工人要高,五險一金也很到位,跟身邊許多人比,無論收入待遇還是心理體驗,我都很知足。”他說,要繼續提高技術水平,在公司技術越精湛收入越高,這樣一家老小才能過上好日子。
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工作委員會主任鄭永華認為,讓有“工匠精神”的工人活得體面、有尊嚴,讓有“工匠精神”的企業擁有健康的生長環境,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企業共識與社會心理,“工匠精神”才能生根發芽。
匠心養成,從職業教育抓起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體現在企業的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卻始于職業教育。
德州通懋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蘇愛英對此感受頗深。眼下,我國已經是世界上電梯保有量最大的市場。然而,如一枚硬幣的兩面,電梯事故也頻頻發生。
蘇愛英在電梯銷售領域“耕耘”十余年,深知安全服務跟不上,一旦發生事故,企業很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人命關天,電梯維保來不得半點馬虎。 ”蘇愛英告訴記者,提倡“工匠精神”對于電梯維保行業尤為適用。眼下,很多電梯事故的發生,都跟維保人員馬虎大意或技術不精湛有關。“很多維保人員都是臨時招聘的,精細管理的難度很大。”蘇愛英說。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蘇愛英在全省率先成立德州億安通懋電梯職業培訓學校,從職業教育入手,培養一批具有“匠心”的高素質電梯維保人才。
前不久,通懋電梯還承辦了全國第二屆電梯維修工職業技能競賽德州決賽,讓公司一線工人、學生走上前臺,在與國內一流技術人員切磋中,提高自己的技能。
蘇愛英認為,培養工匠,教育者首先要有匠心,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將工匠精神嵌入學生的職業素養里。
在德州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魏榮慶看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全力營造全社會尊重職業、尊重勞動的氛圍,在制度層面讓工匠們受人敬重、體面工作,成為職業院校學生心目中的偶像;保證工匠們不為基本生計所困,潛心鉆研,成為人人尊敬的“大國匠人”。
國梁實業發展集團2018招聘崗位信息、國梁實業建筑師崗位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