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午餐調查:期待“能吃舒服,不浪費就行”
不管是在食堂吃午餐,還是選擇市場途徑解決,職工對于午餐最基本的期待是——
“能吃舒服,不浪費就行”
本報記者 喬然
編者按
對于中小企業職工、新業態從業者、共享經濟從業者、個體從業者等群體來說,“食堂”這個詞,在生活的字典里是難以找尋的,工作餐這個概念,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午餐不論是選擇下館子還是訂外賣,都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這個成本除了金錢,還有健康。能否通過多種形式,根據不同類型企業、不同經濟業態從業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讓這些職工吃好午餐,既營養健康又負擔較輕,值得有關部門思考,
沒吃上食堂的人盼望著食堂,能吃上食堂的人中,吐槽者也不少。畢竟,用有限的經費做出的大鍋菜,既要應對地域差異眾口難調,又要避免鋪張浪費,運營好一個職工滿意的食堂,真的不是簡單之事。當然,在大數據時代,這個問題也不是沒有解決辦法。
在北京一家金融企業工作的陳橋,在位于朝陽區的CBD上班,摩天大樓之下,人流涌動西裝革履。自從工作以來,陳橋的體重一直在上升,因為,午餐只能靠外賣果腹。
無奈的“最優選擇”
陳橋選擇外賣的理由,是因為這是無可奈何的“最優選擇”。午休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但是寫字樓內企業眾多,周邊的小飯館中午時間人滿為患,“時間都花在了排位上”。經過各種嘗試,陳橋覺得外賣是自己在現有條件下的最優選擇,“方便,快捷,重點是不用等。”每天11點他就會點開APP下單,40分鐘后,飯菜會準時送到辦公室樓下。
但是,外賣的弊端也不可避免,“食堂打飯對不熟悉的菜可以少打一點,但是外賣一旦點錯了,就會整頓‘垮掉’。”有一次,他點了一份豬肚雞飯,至今都能清晰記得那次的味道“清淡到沒有朋友”,最后只能全部倒掉,重新點了一份自己熟悉的酸菜魚蓋飯。
另外就是健康問題,不少外賣菜品是高油高鹽。
對于員工選擇午餐吃外賣,經營一家培訓機構的朱先生有些無可奈何。“公司規模小,不可能自己搞食堂,寫字樓里也不可能開火做飯。”后來,朱先生嘗試過給員工集體訂盒飯,或者在外面的餐館包桌搞工作餐,但效果都不好。“盒飯總有人不滿意菜色,包桌吃飯,年輕人覺得尷尬。”最后,公司不得不給大家發餐補,讓員工自己解決。
朱先生很羨慕周邊社區搞的老年小飯桌,“我也和大廈的管理方談過,能不能搞一個集體食堂,讓周邊小企業共享,但是苦于沒有人牽頭,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搞。”
守著食堂點外賣
食堂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在位于北京市西二環附近某國企工作的何芳,雖然對公司食堂的評價是 “一般般”,但只要是工作日的中午,她總是會壓著飯點從五樓辦公室坐電梯準時趕到食堂排隊打飯。
食堂最吸引她的地方是價格,“長這么大,只有食堂的飯價是最便宜的。”只需5元,就能打到一份兩葷一素的普通套餐,如果不夠只需加1元就能再多打一份菜品,并且每月公司都往飯卡中充值300元補貼。
但是,與何芳在同一家企業上班,吃同一個食堂的李銘,飯卡中的錢幾乎沒有動過。“剛入職還好,菜品都還行。但入職一個月后就會發現天天都是那些菜。”李銘告訴記者,食堂一周提供8道菜品,偶爾會微調,但是翻來覆去總是 “永遠的土豆絲炒肉、永遠的番茄雞蛋”。比李銘更苦惱的是他的南方同事,吃不慣北方的菜品,最后守著食堂點外賣。
“產品經理”的思維
上述這些情況,在王兵供職的某大型互聯網公司則是不存在的。這里的食堂運用了“產品經理”的思維,盡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
食堂占地規模五層,一層主打北方菜、二曾主打清真西北菜、三層是川菜和粵菜、四樓提供團建供餐和私人用餐、五層則是世界美食。每天中午有一萬多人在這五層食堂內穿梭。平均一頓飯的價錢在25元左右,自主稱重,杜絕浪費,而且公司每天提供55元的餐補。
“這是加入大公司的好處,但是每天都沒有多少時間享受美食,工作太忙,匆匆一吃就去工作了。”王兵說。當然,公司提供如此規模的食堂,也因為公司地處郊區,周邊實在沒有吃飯的地方。
能夠提供大型食堂的企業,畢竟是少數。作為“銀河護胃隊”的一員,外賣員黃凱去過太多的食堂和飯店了,他發現,大部分人對于午餐的要求其實就是“能吃舒服,不浪費就行”,但在現實中,不論選擇哪種吃飯模式,想做到“舒服不浪費”,也不是件容易事。
《工人日報》(2020年10月10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