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我國新增減稅降費8.8萬億元 財政宏觀調控不斷完善
5月17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財稅改革與發展情況。記者從會上獲悉,十年來,我國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超過9000萬戶。
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介紹,十年來,我國財政實力不斷增強。隨著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國家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速,財政“蛋糕”越做越大。2012-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11.73萬億元增長到20.25萬億元,十年累計163.05萬億元,年均增長6.9%,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全國財政支出規模逐年擴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2012年的12.6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4.63萬億元,十年累計193.64萬億元,年均增長8.5%。
財政保障也更加精準有效。“十年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科學技術支出7.1萬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支出28.88萬億元,這是2012-2020年的數字,2021年的教育財政性投入還在統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11萬億元。”許宏才說。
與此同時,財政宏觀調控不斷完善。許宏才介紹,2012-2021年,財政部連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有效降低了經濟周期波動影響,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保持必要財政支出強度,較好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精準實施減稅降費,2013-2021年,減輕企業負擔8.8萬億元,市場活力持續激發。
“十年來,稅務部門辦理新增減稅降費累計8.8萬億元,我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1年的15.1%,特別是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當年宏觀稅負比2018年降低1個百分點。”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道樹說。
王道樹表示,十年來,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超過9000萬戶,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減稅降費等宏觀政策綜合作用下,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持續激發,全國新辦涉稅市場主體累計達到9315萬戶,年均增加逾千萬戶;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戶數由2015年底的544萬戶增長至2021年底的1238萬戶,“放水養魚”效果持續顯現。
此外,十年來,財稅體制改革也縱深推進。許宏才介紹,財政部圍繞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出臺主要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持續深化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改革,初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系,扎實推動國資、國企、金融等領域改革。強化財會監督,嚴格財經紀律,財政治理水平穩步提高。(記者 汪子旭 北京報道)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保險板塊估值持續下行 5月以來中國平安已進行了5次回購
陜西支持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一季度籌集補助資金298.1億元
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完畢 險資青睞金融股和地產股
排行
最近更新
- 十年來我國新增減稅降費8.8萬億元 財政宏觀調控不斷完善
- 鹽城市大豐區審計局找準績效評價著眼點提升審計效益
- 鹽城市大豐區審計局“五步走”加強審前準備工作
- 堅持就是勝利——《少年pi的奇幻漂流》
- 微眾銀行微業貸推出差異化服務,為科創型企業打造專屬貸款
- 煙臺港開通“煙臺-中東”外貿滾裝航線 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響水縣違規領取40萬元普惠金融專項資金
- 一季度云南省各項存款增速穩中有進 金融跨越發展跑出“加速度”
- 同向優勢融合,政治統領強協作
- 昆明深化“一盤棋”招商引資格局 一季度內資到位資金415.8億元
- 阜寧縣審計局開展黨風廉政教育黨課
- 智能化引領工業化升級 “小罐茶”充滿無限可能
- 4月份遼寧CPI上漲2.2% PPI上漲12.2%
- 1-4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3.4% 14省用電增速超5%
- 前4月四川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79.3% 民營企業表現活躍
- 四川省投入R&D經費總量首破千億元 科技創新產出量質齊升
- 重慶金融外匯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滿足市場主體便利化訴求
- 市場監管總局嚴打養老詐騙行為 整治規范食品、保健品市場秩序
- 深圳機場貨運航點已達56個 一季度進出口貨運創新高
- 湖南: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 增強對稅收和就業的貢獻
- 武漢搶抓數字經濟新“基”遇 持續深化雙千兆城市建設
- 吉林開展系列金融服務活動 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 我國互聯網醫院迅速發展 多家線上平臺拓展在線問診業務
- 山東全力打造“通江達?!眱群铀\網 一季度完成投資11.2億元
- APP適老化改造不斷提速 仍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 山東:推進“兩高”行業節能降碳技術改造 強化信息化監管
- 廣東開展“有獎發票”活動 進一步提升市場消費活力
- 湖南省重要民生商品價格平穩 蔬菜價格季節性回落
- 西寧加大臨時救助力度 4月以來發放保障金678.56萬元
- 青海:持續做大做強勞務品牌 助力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