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第六屆敦煌文博會】河西走廊上的昌馬石窟
河西走廊上的昌馬石窟
【資料圖】
昌馬石窟第4窟洞窟內壁畫
昌馬石窟全景(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本報特約撰稿人王璞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河西地區的石窟星羅棋布,內容豐富,這里的中小石窟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延續時間長。河西石窟由西往東包括肅北五個廟、敦煌西千佛洞、莫高窟、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玉門昌馬、酒泉文殊山、肅南馬蹄寺、肅南金塔寺、民樂童子寺、永昌圣容寺、武威天梯山等10多處石窟。其中多始鑿于十六國北朝時期,在石窟藝術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河西走廊留下的眾多石窟中,玉門昌馬石窟雖然名氣不大,但是從藝術和文化層面看,它也是熠熠生輝的。
昌馬石窟,位于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地處祁連山昌馬盆地、疏勒河畔,與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五個廟石窟同在疏勒河流域,內容及風格相似,同屬敦煌石窟藝術范疇。
相傳,昌馬石窟由兩個先后云游到昌馬的僧人開鑿。1932年由于大地震,昌馬石窟大部分洞窟損毀,其中南、北兩段的7個窟龕多已殘破,僅中段4窟得以幸存,還留存著一些造像與壁畫。在中段的4個窟中,第一、三洞窟為敞口大龕和禪窟,遺存少,信息少。以第2窟和第4窟保存較為完整,這兩個洞窟的形制均屬于中心柱窟。昌馬石窟的造像題材主要有坐佛、脅侍菩薩、七佛、大菩薩行列、六臂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菩薩赴會圖、普賢菩薩赴會圖、凈土經變畫、飛天、供養香爐及獅子、火焰寶珠壺門、垂幔、團花紋或連珠紋或花卉等圖案。
昌馬石窟中第2窟為北涼時期開鑿,后經西夏、清代重修。甬道券頂,現為龜茲式中心柱窟,窟內塑像全毀,窟內壁畫多數為西夏時期繪制,局部在西夏壁畫之上又覆蓋有清代重修的壁畫。主室平面方形,前部橫券頂,后部中心柱,四面各開一敞口大龕。中心柱正面上半部與左右兩壁相連,各形成一個圓券形過洞。
昌馬石窟第2窟平面方形,作中心柱式之前后二室,中心柱分兩層,上層每面開淺龕,下層每面開圓拱大龕,塑像全無。中心塔柱正面上半部與左右兩壁相連,這種形制與新疆地區拜城克孜爾石窟和吐魯番吐峪溝石窟中的中心塔柱窟的形式比較類似,明顯受到古代龜茲或高昌地區影響。這種龜茲式的中心柱窟,瓜州東千佛第1、4、5、7窟也可以見到。這說明在西夏時期瓜州與玉門的石窟可能受到了高昌石窟的影響,反映出這個時期高昌佛教對河西佛教的影響。昌馬石窟第2窟為說法圖、文殊變、普賢變、供養菩薩組列。
在昌馬石窟第2窟中還保留有數則明代弘治與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游人題記,為研究明清時期的西北史地提供了較為重要的資料。
昌馬石窟第4窟洞窟形制及其殘存的塑像對于研究中國早期石窟藝術與佛教造像藝術極其重要。窟內壁畫內容是四壁上方畫條式旌幡,下畫供養菩薩,身高近2米,今殘存20身,菩薩周圍畫纏枝蓮,與第二窟基本相同。窟頂前半部地仗大部分脫落,靠近中心柱正面上部右側的部位殘存龜形六瓣團花圖案與一身飛天及菊花紋圖案。后部中心柱頂部周圍窟頂表面繪龜形六瓣團花、連珠紋等圖案。
塑像題材為簡單的一佛二菩薩。內塑一坐佛像,龕外兩側各塑一脅侍菩薩像,上層開—淺龕,中間塑一結跏趺坐佛像,面相渾圓,雙手攏于袈裟內,衣角垂于腹前,陰線刻衣紋。頭部均毀,露出麥草扎成的骨干。龕外兩側各塑一脅侍菩薩像,雙手合十,佩項圈、瓔珞,披帛搭于肩上,帛帶下垂外張。佛與菩薩,作風古樸,技法概括而又簡練,很接近敦煌莫高窟259窟,其時代可能為北涼時期。
現在第4窟中早期塑像多數已毀,但仍殘存少數幾身,十分珍貴;各側面表層為西夏重修時繪制的壁畫;柱座與柱身的兩層自下而上逐層縮小;中心柱正面在西夏時改造成一橢圓形的大背屏,背屏正面表層為清代重繪的壁畫;四壁及頂上壁畫也多為西夏時期。
昌馬石窟第4窟為中心柱。窟頂前部近似平頂,壁面與頂相交處略呈弧形,中心柱左、右、后三面外側通道頂部均為圓拱形。中心柱柱身分兩層,上層略小,套疊于下層之上。從洞窟形制來看,昌馬下窖石窟與文殊山石窟、天梯山石窟比較相似,尤其與文殊山石窟最為接近,明顯反映出十六國北朝時期玉門石窟受酒泉石窟甚至武威石窟影響的因素。第4窟中心柱左、右、后三面還殘存有北涼時期的坐佛與脅侍菩薩造像。大壩石窟中也殘存有部分僅存窟形的中心柱窟。
昌馬石窟第4窟作為中國佛教石窟早期中心柱窟,中心柱上層的坐佛與脅侍菩薩具有北魏太和改制前造像的典型特征,是研究北朝時期中國古代造像的重要材料。
很多人認為,昌馬石窟是敦煌石窟的一個組成部分。昌馬石窟的西夏壁畫內容、布局、用色等都與敦煌地區西夏時期的洞窟一脈相承,可以作為研究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瓜州東千佛洞、肅北五個廟西夏時期洞窟的重要補充材料。
昌馬石窟第1、2、4窟表層西夏時期所繪壁畫的內容,用色及菩薩的服裝等極接近敦煌莫高窟第328、327窟和榆林窟第17窟西夏壁畫。其用筆比較端莊拘謹,不似唐代自由流暢;用色以赭紅、大綠為主;人物造像尤其是菩薩形象程式化,菩薩衣飾華麗復雜,但神態略顯呆板,不似唐代優美生動和神采煥發;裝飾圖案繁縟化,這些都與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肅北五個廟同時期的壁畫具有統一的時代風格。
昌馬石窟西夏時期造像題材,如七佛、立姿大菩薩行列、普賢菩薩及眷屬赴會圖、文殊菩薩及眷屬赴會圖、凈土變、六臂觀音菩薩、彌勒菩薩以及龜形六瓣團花、連珠紋、花卉等圖案題材都是敦煌西夏石窟藝術中常見的題材。昌馬石窟第2窟兩壁前部的凈土變上方繪一條垂幔,垂幔下繪天空中系帶飛舞的不鼓自鳴的樂器,再繪宮殿樓閣等建筑,將佛、弟子及脅侍菩薩布局于水榭樓閣之間,這種表現形式與敦煌莫高窟中凈土變的表現形式完全一致。
昌馬石窟所在的玉門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也是佛教東傳的必經之地。早期從印度或西域傳來的佛教造像風格在昌馬石窟中也有所反映。第4窟中心柱上層的坐佛塑像采用的在胸前及手臂表面呈連續相疊的“U”字形下垂的陰線刻衣紋的形式,我們在敦煌莫高窟第259窟與馬蹄寺石窟千佛洞第2窟等處的坐佛塑像身上都可以見到,這種貼體的袈裟表面陰刻規整衣紋的形式是受到印度笈多造像藝術影響的產物。
昌馬石窟第2窟龜茲式中心柱的洞窟形制則反映出河西地區的瓜州與玉門等地在西夏時期受到了新疆高昌地區佛教文化與石窟藝術的影響。第2窟前壁門上的彌勒菩薩與左右兩壁前部文殊菩薩及眷屬赴會圖與普賢菩薩及眷屬赴會圖中的主尊彌勒、文殊與普賢均戴扇形冠帽,這種冠帽在敦煌西夏石窟與黑水城出土的西夏藝術品中經常可以見到,具有較強的西夏民族特色。第1、2、4窟的立姿大菩薩行列、第2窟的凈土變與六臂觀音及脅侍菩薩像則延續了敦煌石窟的傳統題材與風格,屬于漢風洞窟藝術,是具有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
昌馬石窟藝術是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研究中國早期石窟藝術及其造像藝術和晚期西夏石窟藝術及其造像藝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玉門地處中西文化匯流地帶,也是佛教東傳的必經地段,境內石窟較多,早期有昌馬、紅山寺、大壩等石窟,大都分布于祁連山前山地帶。
昌馬石窟處祁連山一隅,屬于我國早期開鑿石窟,歷經1500多年營建,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壁畫和造像,對研究佛教和佛教藝術在絲綢之路的演變有重要的作用。昌馬石窟不僅是佛教東傳的早期見證,還對研究我國西北尤其是河西地區歷史、文化、區域交流、民間信仰及佛教傳播與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玉門市博物館)
關鍵詞:
您可能也感興趣:
為您推薦
2023年秋季知危險會避險交通安全課重播/回放時間+入口
頭狼:隔夜黃金多空止盈,延續40勝,1938現價空
2023年S52平那高速三里入口稱重檢測設備改造施工時間
排行
最近更新
- 【喜迎第六屆敦煌文博會】河西走廊上的昌馬石窟
- 金川區11名符合政府安置退役士兵選崗完成
- 危地馬拉選舉委員會正式宣布阿雷瓦洛贏得總統選舉
- 青島出臺進一步完善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文件
- 俄羅斯一架米-8直升機墜毀致4人喪生
- 沉迷奢靡享樂,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被“雙開”,多名老領導都...
- 深夜!中國資產狂飆,多股漲超10%!外資突然唱多,什么信號?
- 聚焦“急難愁盼” 為企為民解難題
- 9月開始事業一路高升,大喜事運勢纏身,吃穿不愁的四大生肖
- 喜迎新學期
- 傳統體育走進新職工培訓課堂
- 圖片新聞1
- 動作射擊《BLACK STIGMA》登steam 魷魚游戲武術團隊開發
- 虛擬電廠:這個“虛擬”一點都不虛
- 雄安新區兩項輸變電工程開工
- 星空角色技能系統一覽
- 流放之路技能石降級方法攻略
- GDN:聯合生態力量,抵御數字風險,打擊網絡犯罪
- “疫苗龍頭”智飛生物營收凈利雙增,上半年研發投入近6億 |...
- “太陽表面驚現巨大黑子”?少聳人聽聞啦!
- 2023年PaaS概念股票名單有哪些(8月29日)
- 淡水河谷考慮在美國和巴西落實鋼鐵行業碳減排模型
- 9月8日“鄉村振興 灣區先行”2023上市公司ESG廣州沙龍即將開始!
- 博納影業:8月28日召開董事會會議
- “展演+旅游”打造消費新場景
- BOSS直聘-W(02076)發布中期業績 凈利潤3.42億元 同比增加32...
- 科技昨夜今晨 0830:蘋果 2023 秋季新品發布會定檔 9 月...
- 布加迪威龍最高時速(關于布加迪威龍最高時速的基本詳情介紹)
- 廣西大化縣檢察院組織召開司法救助工作銜接會
- 湖北竹山:公益訴訟解決養豬場污水處理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