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按摩,在线观看亚洲视频,国产嫩草在线观看,91视频最新地址

首頁 保險 > 正文

鄭州特色博物館之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關于“木頭”的108種用法

一截木頭能做什么?


(資料圖片)

劈成一個木墩,雕刻成一個小物件,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放在那里。

在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木頭可以變成一串手鏈、一個魯班鎖、一把椅子,甚至是一棟房子。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各式各樣的珍貴紅木,還能看到,關于木頭的“花式”用法。

解讀木作發展,詮釋“紅木”文化

中華民族自古尚“木”,在華夏文明中,“木”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最親近的材料,木材為各行各業所用,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在鄭州市管城區未來路和商城路東南角,有一個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是河南乃至中原地區獨具紅木文化特色的公益性專業博物館。整個博物館共分三層,一層為木作簡史、東方技藝、大地之靈展廳,展示中華傳統的榫卯結構藝術以及各類珍貴的紅木木材;二層為經典珍藏展廳,展現明清等中國古典家具的魅力;三層為場景體驗區,里面的家具皆為經典樣式復刻,游客可親身體驗紅木家具的觸感。

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重點對中華木作發展歷史、榫卯結構、工匠鼻祖——魯班、營造法式、建筑大師——李誡、紅木珍稀樹種、明清經典家具、現代紅木家具等進行展示,通過原木實物陳列、珍貴藏品展覽、現場動手體驗等方式,詮釋“紅木”在中華文明發育、發展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在普及紅木文化、展示經典藏品的同時,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工匠精神。

在華夏土壤中盛放的紅木文化之花,千百年來無疑是家居文化中最璀璨的一朵。紅木文化博大精深、技藝精湛、品類齊全、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東方特點,集靜穆沉古、莊重典雅、神韻內涵、文化氣質于一體,深受人們喜愛與推崇。

榫卯結構——神秘的東方技藝

榫指器物兩部分利用凹凸相接法的凸出的部分,卯是器物上安榫頭的孔眼,二者結合就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榫卯結構。

中國古代的建筑多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為了使房屋更加堅固,使用壽命更加長壽,古代人民發明了榫卯結構。房屋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

榫卯結構廣泛用于建筑,同時也廣泛用于家具,體現出家具與建筑的密切關系。榫卯結構應用于房屋建筑后,雖然每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它整體上卻能承受巨大的壓力。這種結構不在于個體的強大,而是互相結合,互相支撐,因此成為了后代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基本模式。

據悉,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這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榫卯。2009年,我國將榫卯技術申遺,該工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名稱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制作展示了幾十種榫卯結合的構件,還專門設置了體驗區,不僅讓游客了解榫卯知識,也讓游客通過實踐親身感受榫卯技藝的高深。

據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副館長胡泊介紹,經過幾千年發展,一代代工匠不斷創新,努力發展榫卯技藝,在宋、明出現了《木經》《營造法式》等著作。同時,榫卯結構還通過明清家具,走向世界,對世界建筑、家具產生影響。

紅木家具,藝術瑰寶

在家居界,紅木是高端、名貴家具用材的統稱。根據《紅木》國家標準,紅木包括豆科4屬、柿樹科1屬,共5屬8類29種木材。

據胡泊介紹,“紅木”這個稱呼最早在明朝時出現,明代張燮在其《東西洋考》中提到:蘇木,一名“多那”,俗名“紅木”。這是最早出現的“紅木”一詞。

近幾百年的中國,紅木家具被海內外華人視為國粹。中國的木制家具可以說“雛于商周,豐滿于兩宋,輝煌于明清”,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堪稱頂峰。

明式家具造型優美,選材考究,制作精細;清式家具造型厚重、形體龐大、裝飾繁瑣。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設置了這兩種家具類型的展廳,二者的風格不同之處一目了然。

而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正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制造史上堪稱奇跡。這種傳統的中國制作工藝是海內外人士追捧的原因。

同時,胡泊還介紹了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明紫檀有束腰斗拱式書案。這件書案的珍貴之處首先在于材料,即小葉紫檀材質。其次,該書案是明式家具中的經典,書案的斗拱設計,展現了房屋建筑與家具設計的結合。

據悉,鄭州紅木文化博物館已經被認定為鄭州市中小學校外教育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基地,未來,該館將繼續宣傳紅木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手工木作技藝,展示傳統建筑、家具的魅力,弘揚工匠精神。(正觀新聞記者 許怡童 文/圖)

關鍵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23 創投網 - www.extremex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9 60 29 14 2@qq.com
皖ICP備2022009963號-3